從望夫石的神話說起
與三生石、圣石的故事一樣神圣和凄美的,莫過于望夫石的傳說。
第一次看到“望夫石”這個詞就被觸動了,我不禁往下猜想,它的背后一定隱藏著一段感人的故事。
我用天生敏銳的想象力和自命不凡的浪漫情結(jié)去揣度著主人公,去猜測著情節(jié),去揣摩她等待的心境。可我似乎覺得,當一個真理存在時,關(guān)于它的猜想縱使有根有蒂,天花亂墜,也讓人懷疑不夠真實。所以就萌生了想去了解它的念頭。
終究按捺不住好奇心的驅(qū)使,在某個黃昏后,來到一個不算嘈雜的網(wǎng)吧里,在百度搜索引擎虔誠地鍵入了三個字。瞬間所有信息如一張密網(wǎng),關(guān)于“望夫石”的傳說鋪天蓋地。
“武昌新縣北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者。傳云: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婦攜幼子餞送此山,立望而形化為石。”
“孟姜女廟有望夫石,傳說是孟姜女等候其夫,在石上留下腳印,久而化為石。”還有一段現(xiàn)代人的想象描寫:“急盼著天快點亮,好早日過關(guān)與夫相聚,不想一夜之間,足跡竟深深地印在石頭上……”
又,香港新界有望夫石,“大石為其夫,小山石為妻……”
“望夫石,徐山著名風景點……”
——我頓時明白,望夫石的傳說遍地都有,即使是一個無案可稽的地方,也會被人披上傳說的外衣,還有捕風捉影的旅游宣傳,把一塊有點人模人樣的石頭指為望夫石,慕名而至的游客便紛至沓來。
一時真不知相信哪個好,我焦躁地在頭上亂抓,像只憤怒的獅子。忽然想到“懷疑一切”的格言,把我從紛亂的思緒中拉了出來——難道我就不能擁有自己“版本”的望夫石傳說,并對此作一番詮釋?
關(guān)于望夫石的傳說眾說紛紜,不變的是把她看作是賢貞的象征,那種甘于等待的對愛的堅貞——
不知等了多久,只為一聲君王的召喚,喚走了摯愛,只為一個承諾,就佇足黃昏,望穿秋水,留下晚風如故人,征夫何日歸?
不再是哭一陣等一陣,她開始長久的佇立,在最高的山頭凌風而立,暮色四合,日升日落,在她眼中變得無聲無息。只能聽到丈夫在沙場的呼喊,只能看到人間的瘡痍,只能感受到狼煙四起時的風雨飄搖,山河破碎。不知不覺中她意識到等到丈夫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或者等到了也是物是人非。她想:“我為什么要滿足于無能等待?在這國難當頭之時我應(yīng)該做些什么,就把山頭的石頭刻成我的模樣,凝結(jié)成我的等待,我的思念。”于是便有了望夫石。她并沒有僅僅為了愛情而枯耗人生,她也去成就自己的事業(yè);蛉(zhàn)場安撫傷員,或去山下照顧軍屬孤老,或索性著書立說,留下片言只語,揭露窮兵黷武者的罪惡。
這就是屬于我自己的版本的“望夫石”故事,我想大家不會因為她只刻了一塊石頭而非她自己變成了石頭就懷疑她的忠貞。我想這反而成就了她的忠貞——不僅是為一家一戶而忠貞,而是心寄天下蒼生。
我想,女子不光是為情而追求人生,也不要只會為情而畢生等待守候。我最討厭“愛情就是女人的全部”這樣的言論,既矯情又小家子氣。她們要有自己的事業(yè),自己的主見,關(guān)于生與死,關(guān)于榮與辱,關(guān)于世界的一切,而不是只做男人的追隨者或附屬品。
一個關(guān)于等待的神話,被我無情地解構(gòu)了,我不滿足它只是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在中國,關(guān)于忠貞愛情的故事已經(jīng)泛濫,有劉蘭芝、孟姜女這樣的代表就夠了。卻鮮有秋瑾不屑于成一家之妻而獻身革命的大義,少有宋慶齡就算消退了愛情卻把心力傾注于兒童婦女解放事業(yè)的博愛,也缺少如吳儀那般為人民而吒咤政壇的膽識和魄力。
我希望,女子的心不能只裝著一個人或幾個人,最好是胸懷整個世界,其實放諸天下人亦如此。(正文:1368字)
【評語】本文寫得比較大氣,有思想,有文采,還能利用現(xiàn)代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搜索寫作素材,對幾千年以來的愛情傳說進行了顛覆,樹立了現(xiàn)代價值觀。當然由于作者足跡有限,未能深入到望夫石傳說的發(fā)生地去實地采訪,留下了“紙上談兵”的遺憾,但篇末所舉的幾個近現(xiàn)代杰出婦女的代表人物,仍然擲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