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拍下家鄉(xiāng)文化的鏡頭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天堂”,那是夢想的家園,是心靈向往的地方。我的家園在武邑,那是一個讓我快樂成長的地方。它把我的童年繪畫得五彩繽紛,讓我的童年沒有憂愁,有的是無窮無盡的歡樂,有的是天真純潔的友誼。有的是無窮無盡的故事,于是我拿起攝像機搶拍下一個個家鄉(xiāng)文化的鏡頭。
鏡頭(一)任角烈士陵園
小時候,我總是偎依在奶奶的懷里,纏著她給我講故事。一個個故事就像果園里的葡萄多得數不清,但隨著歲月的流逝,一些故事早已淡忘,唯有“任角烈士陵園”的故事卻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至今記憶猶新。
“任角烈士陵園”座落在武邑縣城西北13公里的任角村東。又名任角土崗。園內迎門矗立著一座18米高的紀念塔,上面寫著“死難烈士萬歲”六個字。祠堂內懸掛著烈士的遺像,安放著烈士的部分遺骨、遺物。后面是烈士崗,掩埋著八路軍300名烈士的遺體。
1942年4月29日,日寇對冀南地區(qū)開始了殘酷的“鐵臂合圍”大掃蕩。5月20日深夜,冀南軍區(qū)新九旅27團300多名戰(zhàn)士,在武強縣城子村消滅日寇100余名后,步行20余里,轉移到武邑縣任角村東頭場院宿營。21日天還未亮,部隊開始向東北方向轉移,剛剛走了2公里,400多名敵人的騎兵迎面撲來。前有截兵,后有追敵。在這緊急關頭,部隊在張俊峰同志英勇沉著的指揮下,和敵人展開了激戰(zhàn)。敵人5次進攻都被擊退,他們遭到慘敗后,又調來了100多輛汽車,數十輛坦克,向我軍發(fā)動猛攻。從早晨到傍晚,敵人以我十余倍的兵力,發(fā)起了10多次進攻,都被我軍打退了。我軍浴血奮戰(zhàn),敵軍尸橫遍野。最后,我軍已彈盡援絕,張俊峰一馬當先,帶領戰(zhàn)士們跳出交通溝,與敵人展開了白刃戰(zhàn)。但終因敵眾我寡,除個別沖出重圍外,其余300名指戰(zhàn)員全部壯烈犧牲。當地人民將烈士的遺體就地掩埋起來,并筑起了一條2里地長的土崗。1955年修建了烈士亭,立了紀念碑。1970年將烈士土崗擴建為烈士陵園,并立了紀念塔。每年清明節(jié)和5月21日,人們成群結隊來到這被烈士鮮血染紅的土地上,為烈士掃墓,致哀,表達人們對烈士的無限哀思。
鏡頭(二)家鄉(xiāng)的秧歌隊
近幾年來,武邑的大地上又涌現出了一批秧歌隊。秧歌隊是由一群老奶奶和老爺爺組織而成的,最大的70歲,最小的50歲。平日里,老爺爺、老奶奶們手拉手漫步在小園香徑,時而舞著秧歌,時而哼幾段河北梆子,歌聲悠揚 ,笑聲不斷。遇到節(jié)日或舉行重大活動時他們就自發(fā)地組織起來,到街上去扭大秧歌。毛驢、彩扇、煙管、腰長鏤等等,在前面帶隊,一跳一蹦的;再往后面則是一個囚抬轎子,里面有一個新娘,一走一退跳著秧歌;緊跟在后面的則是大隊秧歌隊了,五彩繽紛的彩扇上下翻飛,五顏六色的腰彩帶不停地揮舞著,那場景美麗極了。別看他們年紀老,他們的心一點也不老。∧茄砀杼饋,恐怕沒有人說他們是老人了,那活潑、那勁頭別提多精神了。他們的生活真是充實、快樂呀!
朋友們,我的家鄉(xiāng)文化多得不勝枚舉,這兩個鏡頭只是滄海一粟。有時間我再接著給你們講故事。我今天的故事是不是也勾起了你對烈士的敬仰之情呀,那就繼承和發(fā)揚他們的光榮傳統(tǒng)吧!在秧歌響起的時候,你也有了舞動之心吧!那就請你一起參與家鄉(xiāng)文化建設!為武邑的明天獻上一朵美麗的鮮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