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的歷史故事
戰(zhàn)國初期,7個諸侯國中,秦國是比較落后的。有一天,在秦國京城的南門外,一根三丈長的木頭豎立著,周圍站滿了人。擔任左庶長(秦國官名,相當于中原各國的卿)的商鞅當眾宣布,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去,就賞他10金(秦以一鎰為一金,一鎰合24兩)。人們聽了,議論紛紛,都不相信有這樣的便宜事,誰也沒去動它。商鞅又下令說,誰要是搬了,增加到五倍,賞他50金。這時,一個男子從人群中走出來,說“我來扛”就不費力氣地把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刻叫人賞他50金。圍觀的人都驚呆了,不由自主地說:“左庶長說話是算數的。”
商鞅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這得從頭講起。商勒(約公元前390~前338年),衛(wèi)國人,原名公列鞅,后因他在秦國變法有功,封于商地(今陜西商縣),后人叫他商鞅。當時的秦國,因遠在西方,與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相比,比較落后,經常受到強國的欺負。比如秦國河西地區(qū)大片肥沃土地就被魏國強占了。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為使秦國強盛起來,便下令求賢,廣聚“有能出奇計強秦者”。這時在魏國懷才不遇、有志難以施展的商鞅得到了這個消息后就來到秦國。他三次晉見秦孝公,對他說,“要使秦國富強起來,必須實行變法,一方面要獎勵英勇善戰(zhàn)的將士,同時還要制定新的法令,做到依法辦事,賞罰分明”。秦孝公很贊成商鞅的主張?墒且恍┏⒋蟪紖s竭力反對。甘龍說:“圣人不改變民俗就可以統(tǒng)治,智者不變更制度就可以治國。”商鞅駁斥他說:“治國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必須因時因事而異。只要對國家有利,就不必一味效法古代。商湯、周武王沒有恪守古制,卻能使國家強盛;夏桀、殷紂倒是死守古法,沒有變革,卻滅國了?梢姡垂欧ㄕ,無可非議;因循守舊的人卻不值得贊揚。”他勸說秦孝公不要猶豫,要下定決心,只要能使國家富強,就不必遵守舊習慣和老規(guī)矩。秦孝公很快頒布了新法。新法令規(guī)定:官職大小和爵位高低,一律以戰(zhàn)功的大小為標準,貴族沒有軍功就沒有爵位。老百姓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因懶惰而貧窮的應入官府做奴婢。
新法實行后,效果十分顯著,農業(yè)生產發(fā)展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秦國很快摘掉了落后帽子,并打敗了曾欺負過它的魏國。秦孝公更加信任商鞅,在公元前362年提升他為大良造(相當于相兼將軍)。兩年后,商鞅又開始了第二次變法,主要內容有:廢井田,獎勵墾荒;健全地方行政機構,由國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規(guī)定刑無等級,不管普通百姓還是王公貴族,凡是違法者,一律依法治罪。并建議遷都咸陽,以便向東發(fā)展。
商秧實行新法觸犯了王公貴族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他們不敢公開抵制,便由太子駟的兩個師傅唆使太子故意違犯新法?墒巧眺辈晃窓鄤荩瑘詻Q維護新法。他狠狠地把太子批了一頓,又給兩個教唆犯治了重罪。這樣,其他王公貴族再也不敢觸犯新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