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鳴鼓而攻之
歷史故事:鳴鼓而攻之
【拼音】míng gǔ ér gōng zhī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魯國的季康子主張改革農田制度,承認私人可以擁有土地,想試行按畝征稅,他的屬下冉求是孔子的學生,就讓冉求去征詢孔子的意見?鬃臃磳Ω淖兺醴ǎ角笾С旨究底拥母母,孔子就號召他的其他學生敲著鼓去進攻冉求。
【出處】(1)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論語·先進》
(2)此秀才中之異端,爾其鳴鼓而攻之!但念在天色已晚,可與同居中國,速領他到西小房去!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七回
(3)后晉·張昭遠、賈緯等《舊唐書·敬宗本紀》:"(王)播自掌鹽鐵,以正入錢進奉,以希寵固位,托稱羨余,物議與鳴鼓而攻之。"又作鳴鼓而攻。
(4)明·陳汝元《金蓮記·構釁》:"先生須索鳴鼓而攻,免使得罪圣門名教。"
(5)清·文康《兒女英雄傳》三十九回:"如今見我這等回來,他們竟自閉門不納,還道我不是安分之徒,竟大家'鳴鼓而攻'起來。"
【典故】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論語·先進》
【釋義】比喻宣布罪狀,遣責或聲討。
【用法】作謂語;指公開聲討
【近義詞】鳴鼓而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