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石梁飛瀑
金秋十月,一個偶然機(jī)會讓我踏上浙東唐詩之路,走進(jìn)佛宗道源的天臺山,得以目睹久負(fù)盛名的“石梁飛瀑”。天臺的表弟王東風(fēng)帶領(lǐng)我們從一處正在施工的出入口進(jìn)入景區(qū),此處現(xiàn)在已非景區(qū)正門。沿著卵石鋪成、逶迤坎坷的山道前行,滿目皆景。山中古木參天,怪石滿澗,林幽鳥鳴,溪流淙淙,給人以別樣的清寂之情和超然的出塵之感,漫漫歲月在這里似乎演繹成悠悠時光的一種更替。
這是一條由上而下的游覽線路,我們首先到達(dá)的是瀑布的上方。石梁瀑布位于中方廣寺前,未到古寺,我們已聽到瀑布的轟鳴之聲。放眼望去,金溪與大興坑水自東、南而至,匯合于此,形成瀑布群,從高30余米的峭壁上直瀉而下,瀑布色如霜雪,勢若雷霆,云涌濤激,聲振林木。
天下瀑布何其多,論氣勢,石梁瀑布并沒有黃果樹、廬山瀑布那么壯闊,但是論石梁瀑布之奇絕,卻是世間絕無僅有。天臺之瀑不奇在瀑,而在石。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條巨大的石梁,橫跨在兩崖之間,那微微拱起的梁面,像一條巨蟒匍伏,或是蒼龍聳脊。石梁全長6、7米,梁下有洞高2米多,橋背寬僅2、30厘米。奔騰的激流聚集成一個巨大的雪浪團(tuán),向石梁沖激過來。一部分被打回,而大多數(shù)則從梁底穿過,墜入百丈深的幽谷之中,發(fā)出震耳欲聾的聲音。當(dāng)年徐霞客從石梁俯視百丈深淵時,曾在《游天臺山日記》中記載道:“余從梁上行,下瞰深淵,毛骨俱悚!币姸嘧R廣的徐霞客尚且如此,其險絕之狀可見一斑。
從中方廣寺沿山徑到達(dá)下方廣寺,我們回望石梁飛瀑,心靈之震撼難以言表。這里無疑是觀瀑拍攝的最佳處。只見一石橫空出世,石梁高掛入云,飛瀑九天抖落,仿佛銀龍從天而降。那道巨大的石梁,儼然是一座橫跨山崖峽谷的橋梁。其實它是大自然的杰作,世上罕見的花崗巖“天生橋”。原先這曾是一塊巨石,巖漿巖侵入花崗巖山體,在地質(zhì)構(gòu)造運動作用下形成了層和縫,經(jīng)物理風(fēng)化和水流沖蝕、結(jié)冰凍融的共同作用下,巨石被掏空成懸空的橋梁,石梁飛瀑由此得名。千古石梁,天下奇觀,瀑以梁奇,梁以瀑險,山、石、水奇妙結(jié)合,使人真切地領(lǐng)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
此刻遙望石梁,飛瀑上空由于水氣氤氳而泛起一層乳白色的薄霧,猶如水墨暈染,隱約可見古樸巍峨、氣宇恢弘、飛檐翹角、黃墻黛瓦的千年古剎。飛瀑下積聚起一灣青碧如玉的深潭,倒映著藍(lán)天白云、群山飛瀑。石梁飛瀑于奇絕之中,帶給人們的是幽幽的禪意。一邊是高古清寂的古方廣寺,一邊是滴水穿石、奔騰不息的石梁飛瀑,由此而在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天臺山形成了一種意境,即“天人合一”的永恒禪境,給人以一種超脫塵世煩惱的寧靜與快樂。那穿梁直瀉、飛珠濺玉的瀑布,仿佛在洗滌我們沾滿塵垢的心靈。
石梁飛瀑之美還在于其間蕩漾著濃郁的歷史底蘊(yùn)和獨特的詩畫情韻。臨潭左邊的石壁上,有宋代書法大師米芾勁健灑脫的題字“第一奇觀”。緊挨著一方“棲真金界”摩崖,表明此處為五百羅漢的棲居地。巖壁上亦刻有清末維新派領(lǐng)袖康有為的"石梁飛瀑"題刻。石梁腹部有郡守劉璈題的“前度又來”等等。江山如此多嬌,引得無數(shù)墨客騷人竟折腰!熬奘瘷M空豈偶然,萬雷奔壑有飛泉。好山雄壓三千界,幽處常棲五百仙。云際樓臺深夜見,雨中鐘鼓隔溪傳。我來不作聲聞想,聊試茶甌一味禪!蹦纤侮愔岬倪@首七律從天臺山的石梁、飛瀑、中方廣寺、佛茶四個方面對被譽(yù)為“天下獨絕”的石橋作了全面描繪。石梁的溪流、瀑布里流淌著古代詩人無數(shù)精美華章。這里還是金庸的《笑傲江湖》外景拍攝地。影片《少林寺》牧羊女站在石梁飛瀑下?lián)]著草帽含淚送別的場景,是無數(shù)《少林寺》迷心中最動情的一幕。
再一次回望石梁飛瀑,揮手欲別時,突然想起清代詩人袁枚。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正月廿七日,袁枚暫別他南京小倉山下的隨園,作浙江之行,最大的心愿是觀石梁瀑布。在石梁附近的下方廣寺連住兩宿,兩次去看瀑布,作詩兩首,一古風(fēng)一七律。這年,袁枚六十七歲。對這次壯游他頗為得意,有詩道:“自覺山人膽足夸,行年七十走天涯!毕肫疬@位先賢自夸七十走天涯(實際是六十七歲),我不免有點洋洋自得,我是實實在在的七十三歲到天臺,比他當(dāng)年大了6歲。能在這個年齡觀石梁瀑布,也算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