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蘇州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正是以其特別的魅力與秀美,駐留在中華大地上,成為江南風景里不朽的夜明珠。蘇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qū),古稱吳郡。自文字記載以來已有四千余年的歷史。蘇州古城始建于公元前52019年的吳王闔閭時期,又因城西南有山曰姑蘇,于隋開皇九年(589年)更名為蘇州。蘇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小橋流水的風景更被稱為“東方威尼斯”。而提起蘇州,總會讓人心馳神往,多少次夢中相會,恍若身臨其境,流連忘返,樂不思鄉(xiāng)。讓我不由自主地醉在那“江楓漁火對愁眠”的楓橋邊,讓我不由自主地浸在那名聞遐邇的蘇州園林的景致中,讓我不由自主地徜徉在那粉墻黛瓦、古色古香、青石板砌成的小巷,等待著那手持一把油紙傘、散落著一路清脆足音的清麗而婉約的丁香般的江南女子裊娜地似一陣輕煙飄過。
走進蘇州,你總想起張繼那首著名的唐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而千百年來,凡是來蘇州的游客,都要來楓橋領略一下楓橋的詩情畫意。楓橋在寒山寺北,距山門僅百步之遙,是一座橫跨于古運河上的單孔石拱橋。以其優(yōu)美古樸的造型、獨特的地理位置在蘇州眾多的古橋中獨樹一幟,因為大運河在此通過,這里又是官道所在,南北舟車在此交會,舊時每到夜里航道就要封鎖起來,這里便成了理想的停息之地,此橋便因此得名為“封橋”,后因張繼的詩而易名“楓橋”,并沿襲至今。正如明朝詩人高啟在《楓橋詩》中不無感慨地寫道的,“畫橋三百映江城,詩里楓橋獨有名;幾度經(jīng)過憶張繼,烏啼月落又鐘聲。楓橋正是以其濃濃的文化氣息,獨立于蘇州城的風景之中。而當我我尋著詩句找尋著每一處景色,踏上斑禿不平的石階走上若虹般的石拱橋,在蒙蒙的月色下,仿佛看見詩人寂寞的身影地侯著河邊,吟誦那永恒的詩篇,伴著楓橋依舊通明的漁火,看今夜,它又將映照著誰的愁眠?
而寒山寺則位于在蘇州城西閶門外5公里外的楓橋鎮(zhèn),始建于六朝時期的梁代天監(jiān)年間,距今已有1400多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貞觀年間,傳說當時的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臺山來此住持,改名寒山寺。寺內(nèi)古跡甚多,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寺內(nèi)主要建筑有大雄寶殿、廡殿(偏殿)、藏經(jīng)樓、碑廊、鐘樓、楓江樓等。寒山寺正殿,面寬五間,進深四間,高12.5米。單檐歇山頂,飛甍崇脊,據(jù)角舒展。露臺中央設有爐臺銅鼎,鼎的正面鑄著“一本正經(jīng)”,背面有“百煉成鋼”字樣。而寺中比較有特色的是寒拾殿。此殿位于藏經(jīng)樓內(nèi),樓的屋脊上雕飾著《西游記》人物故事,是唐僧師徒自西天取得真經(jīng)而歸的形象,主題與藏經(jīng)樓的含義十分貼切。在藏經(jīng)樓南側(cè),有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閣,這就是以“夜半鐘聲”聞名遐邇的鐘樓。如今的大鐘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江蘇巡撫陳夔龍督造。巨鐘有一人多高,外圍需三人合抱,重達兩噸。鐘聲宏亮悠揚,余音轟條。當我們再次聆聽到那裊裊繞梁的鐘聲,那一聲聲又將我們拉入那詩人筆下夜泊楓橋的離愁的意境之中。
走進蘇州,你定要看看那“甲江南”的蘇州園林。那些讓人奪目的私家園林,相比北京、承德皇家園林的大氣雄偉,你更能體會出蘇州園林的小巧、秀美的特點,那與自然極佳的融合,“雨驚詩夢來蕉葉”,這是對蘇州園林生動的寫照;“風載書聲出藕花”,這是對園林意境最好的描摩。蘇州園林主要有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網(wǎng)獅園、怡園等。其中拙政園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并稱為我國四大古典名園,被譽為"中國園林之母",拙政園位于蘇州婁門內(nèi),是蘇州最大的一處園林,也是蘇州園林的代表作。始建于明正德年間。拙政園分為東園、中園、西園三部分。東園山池相間,點綴有秫香館、蘭雪堂等建筑,西部水面迂回,布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中園是拙政園的精華部分,其總體布局以水池為中心,亭臺樓榭借依水而建,具有江南水鄉(xiāng)的特色。主體建筑遠香堂位于水池南岸,隔池與主景東西兩山島相望。山島上各建一亭,西為雪香云蔚亭,東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時而異。西部原為“補園”,其水面迂回,布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藝術(shù)的風格占了上風,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區(qū)仍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過的水廊、溪澗則是蘇州園林造園藝術(shù)的佳作。這些都集中體現(xiàn)了拙政園因地制宜,以水見長;疏朗典雅,天然野趣;庭院錯落,曲折變化;園林景觀,花木為勝等特點。此外,留園內(nèi)建筑的數(shù)量在蘇州諸園中居冠,廳堂、走廊、粉墻、洞門等建筑與假山、水池、花木等組合成數(shù)十個大小不等的庭園小品,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卓越智慧和江南園林建筑的藝術(shù)風格和特色。而獅子林也因園內(nèi)石峰林立,多狀似獅子,故名“獅子林”。林內(nèi)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筑分布錯落有致,景深豐富,個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獨具,一草一木別有風韻。暢游在這些景色怡人的園林中,透過粉荷綠柳,綠水碧波,沿著樓臺亭榭,看先人的能工巧匠,在寫意的意境中,用婉約和精致描繪出一幅幅秀美的丹青畫卷,正是“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
走進蘇州,在蘇州的小巷中漫步,這種體驗是奇特的。高高的粉墻因為年久而色彩斑駁,那些墻頭上懸垂下來的古藤,墻上露出一角來的馬頭墻上的瓦花,那回響在青石板上的足音,還有節(jié)節(jié)臺階和緊閉的大門,不禁使人生出走在時光隧道里的錯覺來,讓你仿佛回到了唐宋風雅的年代,回到了明清繁華的時光;ㄝ嗬、蒹葭巷、蓮子巷、迎曉里、懸僑弄、桃花塢、大柳枝巷……是這樣的名字,仿佛古典的詞牌,掛在巷口。是唐詩一樣的凝煉含蓄。是宋詞一樣的委婉細膩。是元曲一樣的清澈悠揚,是話本一樣的豐富生動。而說起小巷,戴望舒《雨巷》的音韻便會自然而然地不期而至:“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這蘇州的丁香巷,是一條典型的蘇州小巷,徜徉在這細雨迷蒙里悠長又寂寥的小巷,你仿佛回那浪漫的情調(diào)中,你也行會等待著那手持一把油紙傘、散落著一路清脆足音香般的江南姑娘,裊娜地似一陣輕煙從你身邊飄過,散發(fā)著淡淡丁香般的味道。而這些那千年的古巷,在狹長中,透過白墻青瓦,沿著歷史的回想,用古樸和悠長,流淌出了一首首優(yōu)美的詩句,讓我們的思緒,一下子隨著那些古巷,蕩漾在前人的風韻與怡然中。
此外,在水做的蘇州城內(nèi),撐著小舟徜徉在這一條條的水巷中,穿過一座座的古橋,你將深刻受感到那蘇州的靈氣,感受到蘇州的風情。小橋、流水、人家這是江南的寫照,這也是蘇州的實景,那劃過的小舟,輕點櫓篙,在潺潺的流水中,隨著兩岸的風光,蕩起夢的漣漪,搖曳著每一位游人的遐思。而那令人流連的美食、那名聞海外的蘇繡、那歷史上與蘇州相關連的數(shù)不清的帝王將相、文人雅士,都令這座已有302019年歷史的古城,增添了更多的魅力,增添了更多的風采!
說起蘇州,不是鄉(xiāng)愁,卻總是遠眺,不是相思,卻總是顧盼。提起蘇州,那溫甜的“吳儂軟語”酥酥的似乎縈留耳際,怎能不聞。想起蘇州那清幽古樸的石巷若在眼前,怎能忽略。而它的風光,它的神韻,是你用再多華麗的辭藻也無法寫清,是你用再多飄逸的文采也無法形容。它,依舊帶著歷史的風韻,穿越吳越春秋,走過六朝煙雨,吹來唐風宋韻,攜著明清繁華,以優(yōu)美的典雅與神采,呈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此刻,伴著那一句吳儂軟語,我走進了這溫柔的畫鄉(xiāng),那一曲江南的小調(diào),讓我來到了這美麗的天堂,楊柳,在薄霧中,搖曳著纏綿的往事,流水,在月色中,浮動著江南的嫵媚,推開這扇古老的格子窗,遠望,那楓橋的漁火依舊通明,今夜,它將映照著誰的愁眠?聽,那一曲評彈,在優(yōu)雅和婉轉(zhuǎn)中,吟唱著佳人的千古情愛,今宵,它又感動多少游人的心扉?蘇州,一個美麗的天堂,一個如畫的水鄉(xiāng),它,在歷史中飄逸著江南的韻味,它,在錦繡中流淌著江南的嫵媚,而我也隨著一首優(yōu)美的詩篇,在這夜的蘇州,沉醉在它的美麗里,迷失在它的詩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