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一身夜色
古街還未完全修復(fù),街筒子里游人已成團(tuán)成簇。其實(shí)再現(xiàn)古街原貌,還原q州明末清初的市井風(fēng)情,只是一個響亮的口號,街兩邊的布莊、茶莊、糕點(diǎn)鋪、工藝品商鋪,和在別處見到的大同小異,并無什么特色。
街上還真有一道風(fēng)景頗可玩味:隔不多遠(yuǎn)就有一座或立或蹲的銅像。銅像塑的都不是什么大人物,而全屬引車賣漿者流——剃頭匠、磨刀人、賣糖葫蘆串的老頭兒、跟著爺爺賣唱的小女孩……這類塑像容易出特點(diǎn)、個性,活起來,它們無不生動而傳神。面部那煙熏火燎的污痕,不僅與生活中這些人物的身份極為吻合,還透著蒼蒼歲月的顏色,增添了藝術(shù)感染力。大家被銅像吸引,一個個跑過去照相——a女士在壓得駝了背的轎夫銅像前擺姿勢,b女士在一臉愁容的乞討農(nóng)婦的銅像旁笑成了花,c男也上前搖挑擔(dān)串鄉(xiāng)漢子手里的撥浪鼓……
這,也許正是古街開發(fā)設(shè)計者想要的效果。在這里,銅像不過是古街的點(diǎn)綴,是“戲里”的道具。游客倒是玩得很開心,可如果熟悉他們,如我者,卻覺得別扭。
小時候,記得過了臘月,尤其是到年根兒,胡同里就有了“爆米花了——”的叫賣聲。央求母親許可挖半瓢子棒子粒兒追出來,那戴著一頂扇著“翅膀”的棉帽子、穿著辨不清布料到底是什么顏色的破棉襖、走路一瘸一拐的漢子就收住腳,在土墻下安好爆花機(jī)。腿腳有毛病,手卻特利索,轉(zhuǎn)眼間生著火,左手呼嗒呼嗒拉風(fēng)箱,右手咕嚕咕嚕轉(zhuǎn)那炸彈模樣的黑家伙——它吞到肚子里半瓢棒子粒兒;鹈缫卉f一躥,黑家伙轉(zhuǎn)一圈又一圈兒。在我和姐姐一遍遍催促下,漢子把魚鱗口袋套在黑家伙頭上,那只孬腳蕩蕩悠悠找到“機(jī)關(guān)”,踩下去,“嘭”一聲,伴隨爆好的米花出爐,空氣里飄散一股很好聞的糧食的香味,他也得勝般地咧開嘴笑了,齜著很長的牙齒。是這響聲傳遍了小村,還是好聞的糧食的香味彌漫開來,孩子們從四面聚到這里,有的帶著棒子粒兒,有的空著手來看熱鬧,哄搶幾粒迸出口袋的米花兒。這是那個年代饋贈我們的糖果。
夏天就不見爆米花瘸叔的影兒了,常來村里轉(zhuǎn)悠的是一個扛著一條長凳的磨刀人?墒遣幌窀锩F(xiàn)代京劇《紅燈記》里磨刀人那樣身材高大、挺拔,這是一個佝僂著腰的瘦瘦的老頭兒;他也不夠機(jī)警,動作笨拙、遲緩。把凳子放在街心大槐樹下,他看看天,倒背著手,遛來遛去,哼著《紅燈記》的唱詞:“為訪親人我四下瞧。紅燈高掛迎頭照,我吆喝一聲‘磨剪子來戧菜刀’!”這后一句是真喊的。然后踅回,解下和凳子腿綁在一起的磨石。不一會兒,收工早的女人回村了,有人拿來用鈍了的菜刀。他擼擼衣袖,兩只手掌“沙沙”地搓一搓,摘下掛在另一條凳子腿上的瓶子,從瓶蓋的眼兒里往磨石上淋一點(diǎn)水。磨石一頭頂住凳子面上的鐵釘,另一頭被左腳蹬緊的繩子勒住,手扶著刀把,放平兩臂用力推,“嚯嚯——”看這架勢,你才知道這個老頭兒的臂力還是蠻大的,臂膀上還有壯年人的肌肉塊。只八九下,磨石上就出了“油”,黑黑的,稠稠的。用水沖掉黑油,再磨。這樣重復(fù)幾次,他便瞇起眼“瞄”刀刃,用大拇指試一試,又放回磨石。最后,他從頭上削下一綹頭發(fā),這把刀就完成了。
這天下午,小區(qū)大門一側(cè)坐著一位老者,從他銹色的衣襟、夾煙的銹色的手指,我就知道他是個磨刀人。像是去我們村轉(zhuǎn)悠的那一個,又好像不是。我在城市定居已經(jīng)30多年,30多年沒遇到他們了,忍不住上前搭訕。真是“三句話不離本行”,老者很快就把話題引到刀上,夸耀他與刀打了大半輩子交道,把刀吃透了,刀的性子和人有相似之處:好磨的刀使不住,不好磨的刀能使;不好看的刀好使,好看的刀不好使。說話間,有顧客來,拎的正是一把不銹鋼刀。磨刀人掂一掂,撇撇嘴:“看這刀,刀背刀口一樣厚,哪有刃?”接下來,他捻滅煙頭,運(yùn)運(yùn)勁兒,不再說話,全力來對付這把刀——有點(diǎn)如臨大敵的樣子——先是猛搖砂輪斜著打刀口,火花、鐵末四濺;又用戧子戧,鐵屑紛紛脫落。那吃鐵的戧子真夠厲害的,可這也需要力氣,這道工序下來,額頭就冒出了汗珠子,他抽下搭在凳子上的銹色的毛巾一抹,轉(zhuǎn)入了“正題”:在磨石上磨。最后以發(fā)試刀,無聲地削下一綹頭發(fā)——這個環(huán)節(jié)千篇一律,好像這是磨刀人的徽記。
“明天我再來!蹦サ度似鹕怼獩]站穩(wěn),險些摔倒——撲打著身上的粉塵說。實(shí)在太晚了,城里人飯后“溜彎”都回來了,雖說路燈永遠(yuǎn)陪伴著,可不巧家里有件急事要辦。不得不把還沒磨的刀“寄存”在門衛(wèi)室,長長地嘆口氣——心存不甘,他哪會兒丟過到了嘴邊的食?可是第二天他沒有來——昨晚城郊出了一場車禍,聽說是一個磨刀人被汽車撞死了。
多數(shù)人就像對待一個街頭新聞,傳過就算了,我卻好幾天老想這件事,想磨刀人的模樣,那些到鄉(xiāng)間爆米花、賒小雞、打鐵、鋦缸的都擠到眼前,他們都沾著一身夜色——貪圖多做一點(diǎn)活,多串一條街,天不黑不往家趕。近年開車我深有感觸,有一次,紛亂刺眼的強(qiáng)光中,前面飄飄忽忽似有一物,車過后我嚇得心怦怦直跳——那是很大一捆柴,柴捆下壓著一個很“小”的人!而時時扯疼心肝的是,我哥哥就是一個早出晚歸的串鄉(xiāng)人——為了幫城里的兒子買套樓房,60多歲的他天天頂風(fēng)冒雨、走街串巷去賣暖瓶。甲殼蟲一樣的“小三輪”,裝滿貨晃晃悠悠,一條干硬的深車轍就能將它“絆”倒。然而我那哥哥卻逞能,好“鉆”南山里沒人去的村莊?上攵谀歉砀泶翊竦难蚰c山道上,哥哥是怎樣抖抖瑟瑟地前行。十有八九是滿天星了才回到家!
很難想象,“駐扎”在大華超市門臺角落里的這個磨刀人,是兩年前在小區(qū)門口磨刀、回家路上死于車禍的那位老人的兒子——這種苦差事竟也子承父業(yè),代代相傳。和他父親不同的是,這是個少言寡語的厚道人,他就那一句話:“總得活,別的不會,就會這手藝!钡蟠笸卣沽烁篙叺臉I(yè)務(wù)范圍:磨石旁邊擺著兩把待磨的菜刀,一把掉了“眼圈兒”的剪子;補(bǔ)鞋機(jī)旁是一雙待修的皮鞋,一摞膠墊;斗子車車把上掛一木牌,黃漆寫著“修拉鎖”三字;車架子上擱著一臺電子配匙儀,盒子里有一串匙坯;工具箱里錘子、鉗子、扳手、木銼、螺絲刀、“哥倆好”強(qiáng)力膠……應(yīng)有盡有,這都證明他是一個無所不能的“雜家”?墒牵麄湎碌哪撬奈逯获R扎子卻常常空著,倒是一個在家悶得慌的退休工人是他的棋友,見縫插針,來和他排兵布陣“殺一盤”。
不管怎樣,他一天都不落地來這里“上班”——新區(qū)開發(fā),占據(jù)了他們的村子,大華超市的地盤正是他家的責(zé)任田。沒地種的他便“賴”在這里擺攤,城管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他以這種方式成為“市民”。他做活很實(shí)在,一只鞋“捧”在手里,琢磨從哪里下針,反過來正過去瞅;換拉鏈,尼龍線得跑兩遭。當(dāng)然收費(fèi)也不含糊,分厘不讓,用他一枚小釘子也要你倆“鋼蹦兒”?赡芘c此有關(guān),他在這里“混”得不好,來來往往的人都面熟,可沒有誰跟他打個招呼,好像他是一塊石頭。真正叫他忍受不了的是,碰上不走運(yùn),半天不來一個顧客,他手閑得發(fā)癢,摸這不是摸那不是,呆呆地坐著,一個上午白白浪費(fèi),他罵自己:“今天沒掙出飯錢,你就扎住嘴巴吧!”
吃過晚飯,我出去散步,又來到他對面的馬路上。職業(yè)養(yǎng)成的習(xí)慣,每路過大華超市我總要“觀察”他一番。我隔著馬路注視著他——我為什么不走近他,而要保持這段距離?——我看見華燈初上的時候,他為一個年輕人修好自行車,開始收拾工具,一樣樣地裝在斗子車上,又打掃場地,把散落的廢料碎屑撿進(jìn)垃圾箱。這個健壯的漢子也就40歲出頭,背卻挺不直,站起來也留著勞作時的彎度。再沒有什么可收拾,他才戀戀不舍地推起車子往家走,腳步顯得有些沉,像是扛著太多太重的愁緒。他踽踽而行,背影慢慢變小,最后消失在茫茫夜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