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秋季的作文
秋風伴著流水分明近在咫尺觸手可及又無可挽回地從身邊悄悄拂過任我們怎樣懇切也卷握不住。陸游一句“秋晚雁來空自寒夜闌酒盡不勝悲”可謂做足了秋天的文章。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這些傷感自古人的詩句經(jīng)籍中蔓延出來若即若離地讓人憑添落寞。
好在我不是古人也沒有那么多的憂愁。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我情愿把秋幻想成從水墨古畫中娉婷走出的女子蓮步如云不嬌不艷的卻是冰肌玉骨清新出塵一顰一笑都動人心魄。這種感覺惟屬秋天。
我也會去感受“秋風之性勁且剛”的豪邁“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的豐俊“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的淋漓秋風的感覺每一縷都是不同。
看慣了秋風聽慣了秋雨心中的浮動會漸漸平靜然后是一份安逸悠然而升。秋風漸行漸遠時心中又多幾分期盼不舍得秋風的離去如同不舍得故人
冷雨清秋
秋日將盡冷雨微寒窗外是潺潺的雨聲蕭蕭的雨幕象落葉飄飛似靜夜飛花;燈下是清清的茶水淡淡的書香令詩情濃郁讓心緒飛揚那就讓我且隨先人詩詞的牽引撥云穿霧去感受雨為何物竟能使晝短能讓夜長能被人千古吟唱。
對于雨的描寫自古以來佳句甚多。蘇東坡的“水光瀲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溫庭筠的 “咸陽橋上雨如懸萬點空蒙隔釣船”還有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且無”都描繪出了潮潮潤潤的雨給人們帶來的美好享受。只要雨不直落風不斜吹撐傘走在雨中任雨點敲在傘面再將傘柄輕旋雨珠向四方噴灑既而旋成了一圈飛檐。亦或是將傘拋到一邊把年輕的長發(fā)和肌膚交給漫天的濕意這樣的雨中即景我們一生又能趕上幾回?!
驟雨初歇景色清冽詩人們難免會感慨萬千王維有《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仿佛將我們帶到了世外桃源這里不見喧囂的車流混沌的天空只有風爽月明松清讓心情得到片刻的沉淀也是不錯。蘇軾有《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是一種雨后揚鞭的快意軟草輕沙讓詩人策馬趕路心自閑揮灑文字云雨間。
雨很奇妙當你高興的時候它象一首歡快的歌隔了窗子聽去歡快悅耳清韻悠揚;當你落寞的時候它又變成一首憂傷的詩雨打窗欞憑填感傷。詩人們也常常借雨抒情移情于境將愛雨情愁織就成一張細細的網(wǎng)網(wǎng)住了一顆顆孤獨驛動的心。陳與義的《春寒》“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濛濛細雨中”看似贊花意在贊人落筆生花意味深長。晏幾道的雨中落花:“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相尋夢里路飛雨落花中”都將這揮之不去的刻骨銘心托入了雨中仿佛把獨立的人、雙飛的燕、飄灑的雨、凋零的花都融入了時空化作了永恒。唐后主李煜的“窗外雨潺潺春意闌珊”含思凄婉未幾下世。詩人身陷北國中宵羅衾似鐵細雨潺潺盈耳心緒無比哀傷種種愁情豈是一聲對雨長嘆所能承載!
雨不但可觀更可以聽。聽聽冷雨。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尋尋覓覓》)聽上去是那么凄涼凄清凄楚。還有她的《添字采桑子·芭蕉》描繪到坐聽雨打芭蕉聲的情景:“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逼喑飧砥嗝。聶勝瓊的“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鷓鴣天》)可謂寄雨托思極品恍惚中似見雨點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由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滴滴點點滴滴細細瑣瑣屑屑間間密密歇歇夾著一股股的細流沿瓦槽與屋檐潺潺瀉下各種敲擊音與滑音密織成網(wǎng)。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芭蕉雨都象是一顆濕漉漉的靈魂在屋前窗外呼喚呢喃。
窗外秋雨還在飄飄灑灑如煙似霧地籠罩著冥冥眾生想著重聚遙遙無期往事過眼云煙掩書長嘆“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當雨聲響起時兀然獨坐靜聽天籟只有聽憑“古往今來多少事、都隨風雨到心頭”了。
感懷秋日
春夏秋冬四季輪回佇立于茫茫天地之間感受著匆匆歲月無情如果說春天帶來的是生機夏季帶來的是躁動冬季帶來的是蕭索那么秋天帶來的則是無奈了。喜歡一個人徜徉在落葉曼舞的小徑或者是鋪滿青苔的空巷任思緒被秋風漸吹漸遠直到被若即若離的惆悵占個上峰也只好隨宋玉同嘆一聲“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了。
秋天里秋風瑟瑟落葉紛紛。每次讀起古人的詩句總是會被濃濃的悲秋情緒緊緊包裹卻又不欲掙脫獨自啜飲慢慢膨脹的憂郁與失落也不知這到底是“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呢還是“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反正悲秋之情古已有之也不多我一個且看看有多少敏感而又多情的詩人曾留下過懷秋舒懷的詩句吧。
《詩經(jīng)》中的“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桑之落矣其黃而隕”都是對秋發(fā)出的唏噓。范仲淹的“碧云天 黃葉地 秋色連波 波上寒煙翠”所繪景色清微淡遠之致情與景交融引人深傷。到后來王實甫在《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中將此詞稍加引發(fā)改為“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更是令人迷離惝恍、悵然若失!岸嗲樽怨艂x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jié)”是柳永的嘆息凄凄柳下再會無期能帶走的似乎只有滿懷的秋風。周邦彥的“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寫的是凄清旅途的寂寥無助。韋應物的《聞雁》:“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寫的則是懷人思鄉(xiāng)的落寞情懷。相比以上對秋的無奈李白在感慨之余也盡顯了豪放詩人的本色:“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總之秋天的景色大都凄涼凄風苦雨枯草落花雨打殘荷雁鳴長空……然而換了不同的心境詩句也會大不相同。劉禹錫就在秋風中找到了寄托從感時傷懷中解脫了出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杜牧也在《長安秋望》中望出了秋日的風清云淡別有洞天:“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希望我能有古人的曠達到了下一個秋天可以多去感受喧囂夏日后的清新寧靜漫漫寒冬前的短暫芳香多去體會“秋風之性勁且剛”的豪邁少去喟嘆“秋風秋雨愁煞人”的無奈。也會被秋而“感”卻不再為秋而“悲”了。
月光如水水如天
初秋的燥熱將盡未盡的日子我是極為思念那一輪屬于中秋的明月的只有那時候才能讓人感覺到一陣真正的清涼與寧靜。而明月很多時候都被我們忽略在了日常生活之外只有快到這么一個特殊日子的時候才讓人想起關于明月的一些東西。
夜是如此的寂靜寂靜中又帶了點兒熱烈使秋聲的喧囂在樹梢達到了高潮。月的光茫迷離閃爍而無依無附營造出一種氤氳的氣息不期然地便想起了秦觀的那一首《踏莎行》里的詞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一個“迷”字便函攝住了月光的那種朦朧與迷離的氣息在這樣的時候許多模模糊糊的往事便在朦朦朧朧之中走進了你的心間。
其實有許多事是你不用去想它它永遠在那里的好似多少年前的一輪明月它總是在你的心里懸掛著。月的光茫遮遮掩掩影影綽綽寧靜而悠遠。進入月光便仿佛進入一種朦朧的夢境而且你縱然知道它只是一個夢境也讓你就那樣的想投入而不愿醒來。
在我們閩南話里頭月亮有個很女性化的昵稱叫“月娘”一直很喜歡這樣的稱呼好象沒有太多的緣故只是因為“月娘”裝飾了我們兒時的多少夢境。那時候一到夏天或者初秋的晚上我們一般都睡在屋頂上看著寧靜的夜空伴著那樣的月光或者星光在大人們一個個迷人的故事中睡去在睡中難免還會做上一個坐著月亮的小船去采摘星星的美夢。
那時候老人們常常對小孩子說不要用食指指著“月娘”不然晚上“月娘”會化作一把鐮刀來割去你的耳朵的。于是孩子們便只好把自己的食指緊緊地握在自己的拳頭里生怕一個不小心便會惹來被割去耳朵的禍端。好象也有那樣的小伙伴竟還是把食指指向了月亮最后只被嚇得一晚上都不敢睡覺只怕一旦睡去自己的耳朵就要被“月娘”偷偷的來割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