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作文--我眼中的魯迅(二)
描寫作文--我眼中的魯迅
精神的力量
幼年時就在書中見到過魯迅的照片,卻不是我如今想象中的學(xué)者的風(fēng)儀。他不擁有理所當(dāng)然中的清癯和頎長,只濃重地帶著那個江南古鎮(zhèn)的瘦小的特點(diǎn)。就連那雙眼睛,也似很難找到本該有的犀利。
一百二十年前的那一聲也許還不夠劃破天際的啼哭,有誰會想到,竟幾乎成了喚醒萬千沉睡的人的號角。
其實(shí)到了這個年代再來讀魯迅,我總感覺少了一些現(xiàn)實(shí)意義。我似只為去了解從前的歷史,從前的人物,從前的思想,才去試著觸摸他的一些筆跡?此鯓訌膭倓偘l(fā)芽的白話文中去尋找一些最最惡毒的咒文,且冒著被打入阿鼻地獄的恐怖,去辱罵當(dāng)時的政府、社會,以及其中為虎作倀的牛鬼蛇神。
我不得不感動于這一精神的偉大。在他自知無力馳騁疆場,也無法懸壺濟(jì)世的時候,可以靜的下來,想到還能用手中的筆來盡最后可以完成的報國之心。也許魯迅不及弘一法師那樣完美,神圣和崇高;但卻比佛家普渡了更多的人。
我以前常在思考:文人究竟是以什么作用出現(xiàn);尤其在亂世,文人的意義又何在?也許,魯迅的身體力行正為我解開謎團(tuán)。真正的文人總處在社會的邊緣,但也同時看到了這個社會的核心與實(shí)質(zhì)。他們的功績在于:指引人們看到,了解到這一切;讓人們不再活在混沌之中。魯迅做到了,且做得很好。只可惜魯迅永遠(yuǎn)只有一個,再沒后來者來指引如今的人。
可是分明的,魯迅仍是一個普通的人,盡管他的成就許多人無法比擬。但他的內(nèi)心呢?當(dāng)很深很深的夜,魯迅只披一件單衣,躺在寒冷的陽臺,有誰知道他在思索什么。他會不會忽然覺得很累?因?yàn)橐磺卸枷裉炜罩械男浅,虛無縹緲而又遙不可及。
魯迅是在困苦和疲憊中逝去的。破損的躺椅上,只留一具枯萎的軀干。是不是他的隱忍生前已到極限?
徐志摩相形之下是幸福的。因?yàn)樗梢噪S心地寫下他的感受;但魯迅沒有也不能,他總把自己當(dāng)作是喚醒年輕人的工具?梢圆粎捚錈┑亟o他們回信,曉以大義,也可以夾著他們破爛的布鞋,穿過幾條大街去找鞋匠。他說過"甘為孺子牛",果真做到了。
或許,魯迅真正可以留給后人的,并非完全他的作品,還有這樣一種精神力量。它不像助人為樂那樣可以遍地開花,但這種精神只需一縷,便足可彌漫整個民族。
教師點(diǎn)評:
有人把魯迅比作整個中華民族的奴隸,背負(fù)著歷史和現(xiàn)實(shí)的雙重重?fù)?dān),以自己的黽勉,換得國人的幸福。我并不同意。將自己的社會角色定位于奴隸的人,有什么能力去解除我們這個民族三千年積淀下的厚重的奴隸意識呢?作者在思考:文人的意義何在。她的答案并不明晰,只是"一縷"精神,然而已隱隱地告訴我們,一個偉大的思想者,必須先具備"精神力量",而這種力量應(yīng)該是獨(dú)立的。魯迅之于國人的關(guān)系,是基于此的喚醒而非奴隸式的忠諫。
起點(diǎn)
我是在黎明時見到他的,一身青袍,一簇書稿,徜徉在無盡的幽藍(lán)里。清晨的霧總讓人沒來由的迷惘,但他不同,他是清醒的,那上聳的須發(fā)就如那倔強(qiáng)的個性,堅挺在林蔭道的青綠中。
他剛從日本歸來。他要在杭州一汪湖水的柔情里,釋放自己年輕而激越的銳氣。于是他選擇了這所學(xué)校,這方在暖風(fēng)喃呢的撫摸下,還能保持方向的土地--浙江兩級師范學(xué)堂(杭高前身)。
很多人把1918年的《狂人日記》作為他生命的開始。很少有人注意1908年。這一年先生屬于杭高。除了教育學(xué)生求真求實(shí),他還參加了驅(qū)逐守舊校長的"木瓜之役"。他知道只有在學(xué)堂里,還有一線清新而敏銳的執(zhí)著,值得人們?yōu)橹畩^斗。這是他的起點(diǎn),也是建校不久的杭高的起點(diǎn)。十年后,先生成了整個中國思想界的先驅(qū),而東南一隅的杭高亦成了五四重鎮(zhèn)。
他在曲折幽深的校園一隅中,批改著作業(yè),就像改著中國沉重的歷史,一頁一頁,重重疊疊,反反復(fù)復(fù),盡是磨不平的凹凸。于是他一支接一支地抽著煙,那嗆人鼻息的劣質(zhì)煙味迂回繚繞。他的臉被煙霧籠罩著,越發(fā)顯得模糊,直至最后我再也看不清他。煙霧里他漸漸遠(yuǎn)去、隱去,只留下一個瘦削的背影。
他帶著學(xué)生們在學(xué)堂里栽樹。從那天起,校園的一進(jìn)前面,就有了兩棵櫻花。八十多年后,在花開的季節(jié),我們仿佛能從云霞般的燦爛中看到先生的精神。不過, 那時的櫻花只是略具形狀的小樹,燦爛是在一年一年的積淀后猛然爆發(fā)的,一如多年以后的先生。
作為一位生物教師,當(dāng)時的他是個普通人,但決不平凡。有人曾說他是個守夜者,是的,因?yàn)樗銐蚓眩銐蛎舾。思想和情感的觸須本就可以生的這么細(xì),伸的這么遠(yuǎn)?蛇^分的敏感往往導(dǎo)致了溝通的困難,像是憑空造出了一堵穿不透的墻,所以他嘆息:"人和人的靈魂,是不相通的……"可他還是謹(jǐn)慎地教書,和學(xué)生們親切地交談和行走。談鐵屋中沉睡的世態(tài),走在出鞘的刀刃上,他在這年青的激流中,積蓄蓬勃而出的熱情與理想。多年后,他在反抗與斗爭中蒼老,他終于不是戰(zhàn)士,但無物之物則是勝者。所以他說:"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我不知道短短一年的杭高生涯中,他的思想走到了何處。我不懂得,于是只能在黎明的時候見到他,在一天中最寒冷的時候。
先生即是魯迅,在長夜里唯一能持戟咆哮的人。我是在黎明時見到他的。
同一只眼看魯迅
我只能說魯迅離我們越來越遠(yuǎn)了,今天的我們早已遠(yuǎn)離了那個血雨腥風(fēng)的年代,遠(yuǎn)離了餓殍遍野、山河流血的空間。遠(yuǎn)離了歇斯底里的吶喊,取而代之的卻是周作人的閑適,梁實(shí)秋的狂野……
魯迅是一個狂人,所以他敢用手中筆做一把利劍直刺封建遺老的心臟,敢用冷目做一道閃電直辟衛(wèi)道士的頭顱。他的出現(xiàn)兆示著一場暴風(fēng)雨的來臨,久旱的中國終于迎來了甘霖。"救救孩子!"這個狂人如是說。中國人不是茹毛飲血的野人,更不是媚顏的奴才任人宰割的東亞病夫,一個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國太需要有一個力挽狂瀾的狂人了。如果沒有魯迅,還有誰敢做一個狂人,誰又能做這樣一個狂人呢?胡適?郭沫若?梁啟超?我不敢想。
時代在變!或許是太熟悉這位狂人了,也許是開始厭倦了吧,今天的書店把魯迅的書與葉靈鳳,徐志摩,陳西瀅,林語堂的書擺在一起,一個書架,一種歷史,兩種姿態(tài),兩種文人。世人所見的卻是一種"公平"的選擇,選擇葉靈鳳,選擇那種虛偽?還是選魯迅,選擇忠誠?選擇徐志摩,選擇那種浪漫?還是選魯迅,選擇現(xiàn)實(shí)?選擇陳西瀅,選擇那種高傲?還是選取魯迅,選擇平易。選擇林語堂,選擇那種逃避?還是選魯迅,選擇勇敢,F(xiàn)代人遠(yuǎn)離了民族的傷,也便遠(yuǎn)離了靈魂的煎熬,于是走近了閑適,走向了可以"高觀"歷史的閑情。這真是一種悲哀!
不知?dú)v史是否是太愛開玩笑,還是歷史就是如此一副面孔,總是給自殺的所謂勇者更好的詮釋。關(guān)鍵之時,未獻(xiàn)身的,或稱之為逃之夭夭的,便有人謂之曰懦夫,項(xiàng)羽自刎于烏江,王國維投身于未名,前者帶著無顏見江東父老的羞愧,后者則帶著滿清的殘留,這又能代表什么呢?而魯迅未為國獻(xiàn)身,大敵當(dāng)前,他選擇了逃,選擇了自善其身,這何嘗不是一種英明呢?魯迅做到了這種英明,于是他也就能在那個年代更好地引導(dǎo)血?dú)夥絼偟那嗄辏?quot;愿中國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發(fā)聲的發(fā)聲。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diǎn)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陽,我們自然心悅誠服的消失,不但毫無不平,而且還要隨喜贊美這炬火或太陽,因?yàn)樗樟巳祟,連我都在內(nèi)。"--不至于他們做無謂的犧牲,只要發(fā)出自己的一點(diǎn)光和熱。難道一個懦夫就是如此嗎?如果是,那么我們急需更多的這樣的人,我要說的是,他,他不是懦夫,恰恰相反,他們是智者,智的化身!
隨著時間的飄移,一個時代遠(yuǎn)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用另一種眼光去看歷史這個巨大的舞臺,安靜地坐在桌前寫著歷史的觀后感,我想這是有失公允的。不過也無妨,歷史畢竟是過去了,正如東逝的水,我們捧出的永遠(yuǎn)是上游的。至于下游的如何,乃至入海的水是否是苦澀的,沒人曉得。但魯迅的作品還在。他所戳穿的民族的炎癥,并未痊愈。他所暴露的可恥的國民性,也深深淺淺殘留于炎黃之后代的言行中?鬃诱f過,人不外乎有四種,圣人、閑人、凡人、小人。那么,如魯迅那樣,能前瞻歷史,敢挺身而出指陳弊病,敢痛斥腐惡,于民族前途于己任,不是圣人,不是國魂,還會是什么?
魯迅在我眼中是一個民族靈魂的化身,一個智者。他冷傲,孤峻,敢怒,敢言,給人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他的文章只不過區(qū)區(qū)幾百篇,其光輝卻閃耀了幾近一個世紀(jì)。他是一個封建禮教的終結(jié)者,一個封建婚姻的背叛者,一個幾度沉陷于失望之中的彷徨者。一篇《墳》埋葬了五千年病態(tài)老朽的骸骨,一篇《吶喊》喊醒了沉睡千年的力量。試問,堂堂中華上下五千年,如魯迅一般,三絕史家,又能有幾?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韓非……應(yīng)入同列吧。
"憎夜的人,也不但是孤獨(dú)者,更是戰(zhàn)斗者。"有人吟,"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jīng)]有見過這樣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離開人間而去,使人們仰面不再看見。然而現(xiàn)在卻非常之藍(lán),閃閃地目夾著幾十個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現(xiàn)出微笑,似乎自以為大有深意,而將繁霜灑在我的園里的野花草上。"這是憎夜人的自慰,在黑夜中,他彷徨,自嘲,他靠最敏銳的神經(jīng)覺察到了一個時代的幾近殆盡,期望著一個新生。為此他不懈地戰(zhàn)斗著,默默地忍受著,甘心將自己吃青草所醞釀的奶哺育這個饑渴的民族。正如長江,正如黃河,汩汩千年,不變的是甘甜的乳汁;正如泰山,正如長城,屹立千年,不變的是巍峨的雄姿。魯迅是國魂,國魂是魯迅!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種精神世界需要這樣的人,不可或缺的是一個可以高瞻遠(yuǎn)矚,審時度勢,有利順導(dǎo)潮流所趨,又集大智大勇于一身的民族智慧的化身,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沒有靈魂的民族是可憐的,可悲的……
當(dāng)我們悠閑地坐在香茶的青煙繚繞之中,呷一口人間至間至味,翻開周作人,翻開梁實(shí)秋,打開一種玩弄文學(xué)的閑情之時,我想說的是,《烏篷船》固然好讀,《雅舍》固然好看,而魯迅給人的則是一種猛醒,讓我們知道重任在肩……
教師評語:
魯迅的偉大,緣于旁人之卑瑣。以世俗之汶汶,陡現(xiàn)先生之察察。120年以來,有多少名士雋逸或退隱或身敗,而只有先生,以他獨(dú)有的斗爭精神長存于世。魯迅先生離開我們已有六十五年,然而在當(dāng)今各種民意調(diào)查中,他仍是對中國人影響最大的作家。"沒有靈魂的民族是可憐的,可悲的",魯迅下葬時身上蓋著一面旗幟,上鐫"民族魂"三個大字,這是對他最高的評價,也是一個民族自經(jīng)喪亂后最強(qiáng)的渴求。
我眼中的魯迅
現(xiàn)代人的生活里,"偶像"滿天飛。當(dāng)然,說得含蓄一點(diǎn),可以稱作"所崇拜的人"。不過我向來不屑"偶像"二字,更慎用"崇拜"一詞,這一切都源于我的挑剔。然而影響過自己的人卻是無法選擇也不及挑剔的,因?yàn)?quot;影響"是在不知不覺的潛移默化。
使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的人,有個婦孺皆知的名字--魯迅。
自然,我也只能排在知其名而不解其人之列;如果有人要嘲笑我不過是因?yàn)楣侣崖劜挪坏迷谶@棵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參天古木"上吊死。我也不想為自己辯解。確實(shí),"沒有一個現(xiàn)代作家像他這樣擁有如此顯赫的地位","也沒有一個現(xiàn)代作家像他一樣背負(fù)了如此眾多的誤解和誤讀,身上聚集了那么強(qiáng)烈的愛與恨"。我不能保證我的受其影響不是源于對他的誤解和誤讀,但我相信從我開始受其影響的那一刻起,我也開始了解讀魯迅的歷程。暫且把使之"面目模糊,難以辨認(rèn)"的一切所謂"旗手"、"戰(zhàn)士"的招牌都丟棄吧,連"文學(xué)巨匠"的稱號也不要,這樣,展現(xiàn)在我面前的便是一個純粹的魯迅,一個純粹的人。
我不知魯迅先生究竟給后世留下了幾張照片,至少我常見到的一張是他的黑白半身照。直挺的長衫襯著一張蒼白瘦削的臉,使得"一簇簇倔強(qiáng)得豎起來"的濃黑的頭發(fā)顯得分外醒目,兩道橫眉之下是一雙深邃而夾雜著憂慮和憤怒的眸子。幸而那眸子是向右側(cè)視的,不至使觀者因看見那兩道射人的目光而惶恐愧疚;抑或是魯迅早已料到身后被誤解、褻瀆乃至憎恨的命運(yùn),竟不愿甚至不屑正視后人吧。動蕩的時代造就了魯迅的冷竣、犀利和理智;然而經(jīng)歷了痛苦洗禮的深刻的思索,夢驚醒后不滅的希望和打破"鐵屋子"挽救昏睡者的責(zé)任,使魯迅于冷峻中釋放含蓄的幽默,于犀利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于理智中噴薄深厚的感情。以此,我欣賞詼諧而不動聲色的人,欣賞睿智而一針見血的人,欣賞沉穩(wěn)而蘊(yùn)含激情的人;也因此,我希望做這樣的人。
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然而魯迅在彌留之際卻說:"所有罵過我的人和我罵過的人,我一個都不原諒!"這與生俱來的桀驁的性格和錚錚傲骨,大約就是魯迅生前身后招致諸多罵名的根源之一了。在"個性"張揚(yáng)成為時髦的今天,恕我的學(xué)識淺陋,我實(shí)在不知所謂的"個性"究竟為何物。有幸的是,我終于得以在魯迅身上解讀出了"個性"的真正涵義。其時正值我遭遇了一些挫折變得憤世嫉俗起來,于是拿先生的話當(dāng)擋箭牌,自以為有了堅強(qiáng)的后盾,F(xiàn)在想來那真是對先生人格的褻瀆,真是枉讀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兩句詩。沒有寬厚仁慈的愛何來痛心疾首的恨?先生那顆憤懣的心正是包容在那仁愛的胸懷中。《易悦鼮"憤世嫉俗"的渺小的心真是愈顯黯淡了。
我已記不清我是在什么時候,為什么喜歡上文學(xué)的了,也許正像"所有敏感而固執(zhí)的青年都會選擇文學(xué)"一樣,我選擇了這個"撒旦";然而撒旦畢竟不同于上帝,他無法賜予你天堂作為現(xiàn)實(shí)的避難所,他所能做的只是加倍了你的敏感與固執(zhí),只是想方設(shè)法變幻出迷人的光彩引誘本沒有文學(xué)天賦的你也偏偏對其愛得如癡如醉。我相信文學(xué)是一塊沼澤地,除非"功力深厚"的"高手"能在其中如魚得水,游走自如,膚淺之人一旦涉足,必是舉步維艱,越陷越深,欲自拔而不能,平添痛苦和煩惱。正當(dāng)我心灰意冷欲抽身而退時,我讀到了先生的一段話:"我的生命,至少是一部分的生命,已經(jīng)耗費(fèi)在寫這些無聊的東西中,而我所獲得的,乃是我自己的靈魂的荒涼和粗糙。但是我并不懼憚這些,也不想遮蓋這些,而且實(shí)在有些愛他們了,因?yàn)檫@是我轉(zhuǎn)輾而生活于風(fēng)沙中的瘢痕。"先生當(dāng)然是過謙了,然而于我卻有如一根救命稻草,將尚在沼澤地中掙扎的我一把提至平地上;又如一針清醒劑,叫我明白了文學(xué)和生活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已是人到中年的先生在審視自己走過的路時,是何等的坦蕩與理智;對比起乳臭未干的我來,前途正無可限量而尚未走幾步路就已經(jīng)悲悲戚戚、怨天尤人,只能算作無病呻吟一類了。
我不知道我自己所謂的受魯迅先生的影響究竟有多深多廣,或許僅一點(diǎn)皮毛而已;我也不知道我對魯迅先生解讀的結(jié)果究竟是理解還是誤解,或許我只能匐伏在地懷著景仰之情遙望那個偉岸的身影,心中卻是個永遠(yuǎn)也解不開的謎團(tuán)。如此敬重魯迅,沒有什么理由,或許是那個響亮的名字在我的潛意識里實(shí)在扎根太深了吧!
魯迅先生說:"如果一百年以后還有人記得我,那么中國就沒有進(jìn)步。"然而在浮躁喧嘩、隨波逐波、思想貶值的時代里,我愿意永遠(yuǎn)記得那個于歷史長河中掀起波瀾的名字。
教師點(diǎn)評:
這篇文章讓我感動的是作者對自我靈魂的剖析。在口號式的紀(jì)念文章漫天飛舞的時候,作者卻靜靜地講述了一個成長的故事。而這故事,并沒因?yàn)?quot;我"的介入而影響了魯迅先生的存在,反因"我"思想上的受其浸染而豐富了人物的層次。這才是"我心中的魯迅"。對于一生都在審視靈魂,解剖自我的魯迅,這恐怕就是最好的紀(jì)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