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如何過中秋的故事
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今天小編就來分享名人如何過中秋的故事,希望讀者喜歡。
名人如何過中秋的故事
蘇東坡享用西湖船
1071年,35歲的蘇東坡帶著小他11歲的妻子王閏之,到杭州任通判。
彼時的杭州多姿多彩,春秋兩季,全杭州人都在湖濱游玩,甚至冬季下雪的日子,還有尋樂的人乘船到湖上玩賞雪景。重要的節(jié)日,比如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中秋,重陽,湖上全是游逛之人,且必須前一天預(yù)定游艇。
西湖的小船很別致,船頭有長長的引水竹管,中間可擺一張飯桌。游人無須自帶食物,茶具、碗筷全由船家提供。這種船娘通常精于烹飪,所燒的菜肴稱為“船上菜”。船夫還捕魚賣于游客,供放生之用。湖上另有船販賣食品給游客,有些賣瓜子、栗子、糖藕、烤雞等,有的專門賣茶,有的船上載著藝人,按照習(xí)俗靠近游客的船,表演歌舞、特技、投擲、射擊等游戲。良辰佳節(jié),蘇東坡少不了攜家眷或同僚游玩,寫了不少西湖船的詩句,如“映山黃帽螭頭舫,夾道青煙雀尾爐”,“船頭斫鮮細縷縷,船尾炊玉香浮浮”。
幾年后,飽覽杭州風(fēng)光的蘇東坡改任密州太守。在又一個中秋之夜,他寫出了公認最好的中秋詞《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徐志摩中秋夜游西湖
1925年9月25日是中秋節(jié),徐志摩與堂弟徐繹義同游西湖。原來準(zhǔn)備去煙霞洞訪胡適共同賞月,因時間晚了未去。不過中秋節(jié)那晚,他們在湖上玩得很暢快,雖然月兒只是若隱若現(xiàn)的。
他們在旅館開了房間后,立即坐車到樓外樓去。9點左右時,月兒終于從云陣?yán)飱^戰(zhàn)了出來,滿身掛著勝利的霞彩。徐志摩在樓窗上望見湖光漸漸的由黑轉(zhuǎn)青,青中透白,東南角上已經(jīng)開朗,高興地大叫起來。他原以為雨會到來,月不會出現(xiàn)的。
他們站在白堤上看月望湖,月有三大圈的彩暈,是月華吧。月出不久就被烏云吞沒了。興高采烈的徐志摩一行人雇了船,一直向湖心進發(fā)。
上岸買栗子吃,買蓮子吃;坐在九曲橋上談天,講起湖上的對聯(lián),罵了康有為一頓。后來走過去在橋上發(fā)現(xiàn)有三個人坐著談話,幾上放有茶碗。
徐志摩正想說他們倒有意思時,忽然,他覺得那位老翁澀重的語音聽來很熟,定睛一看,原來就是他們剛才在罵的康大圣人!
周作人寫紹興中秋祀月
各地過中秋的風(fēng)俗有親友團聚,賞月,吃月餅,互送禮品,拜月,慶豐收,游戲娛樂,祈子,預(yù)測氣象等。周作人在《兒童雜事詩》中有一首《中秋》:“紅燭高香供月華,如盤月餅配南瓜。雖然慣吃紅綾餅,卻愛神前素夾沙”,記載了江浙一帶中秋的風(fēng)俗。
周作人在詩后自注:“中秋夜祀月以素月餅,大者徑尺許,與木盤等大。紅綾餅也是一種精美的點心”。這種素月餅四兩起步,最大的有十斤重,配上水果四色和南瓜、西瓜和北瓜(就是西葫蘆)放在供桌上,旁邊燒著一對小至一兩,大至一斤的紅燭,孩兒們挨個磕頭,直到燭殘月西而罷。祭祀完畢,一家人切月餅為若干塊,分餉男女大小,仆工傭婦也有份。
這就是紹興中秋祀月的風(fēng)俗。
周作人又在《藥堂語錄·中秋的月亮》一節(jié)說:“普通稱月曰‘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餅及老南瓜,又涼水一碗。婦孺拜畢,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涼’。”當(dāng)?shù)剡有一個中秋月的傳說,相信月中有裟婆樹,中秋夜有一枝落下人間,即所謂月華。如不幸落在人身上,則必成奇疾,或頭大如斗。
在知堂老人周作人看來,“中秋的意義,吃月餅之重要殆過于看月亮,而還賬又過于吃月餅”,他不禁自嘲道:其實我也是一個俗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