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200字
越秀區(qū)署前路小學 李靜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學啟蒙書,她用深入淺出的文字,為我們每個讀者展示了哲學從古到今的發(fā)展歷程。從蘇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寫著:“你是誰?”的信開始,在艾伯特的指點下,蘇菲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fā),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了解?催@樣一部作品,讓我看到了全人類的文明。在蘇菲的所到之處,到處都凝結著文明的精華?催^之后,我已經不僅僅是學到了一些東西,更重要的是心靈的震撼
或許,某種程度上,蘇菲的世界就是我們的世界,或者更確切的說,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也許就是我們的世界。蘇菲和她的哲學導師是少校寫的書里虛構的人物,少校用這本書來作為給他女兒席德的15歲的生日。而這一真相在講到柏克萊等經驗主義學派時向我們揭示。然后后面更離奇的是蘇菲從書中走出來,來到了少校的世界。這些看似離奇的情節(jié)引發(fā)了我一系列的思考。
“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世上是否有上帝和靈魂?”地球上的人類,千百年來,對自然與社會乃至任何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潛心進行科學的探索和論證,并且都能得出這樣或那樣的結論。而唯獨對自己,對人本的由來,卻似乎永遠無法解釋清楚,永遠在爭議之中,直至今日。 古今中外關于人類的起始和由來,有過這樣或那樣的解釋,如:是上帝用泥土捏塑了亞當和夏娃,并賦予他們以生命力,人類從此才開始生機與繁衍;人是大猩猩變的;人是從四腳爬行動物演變而來的;人原本是浮游生物,后來變成了魚,再爬上岸來變成了人;更有甚者說,人是由其他星系移居過來的等等。這些解釋一直困擾著那些喜愛鉆牛角尖的人,認為這樣或那樣的解釋都不能更確切地說明:我到底是誰?我究竟是從哪里來的?我可能會到哪里去? 實際上,我倒覺得這句話里包涵了更多對人性、人本方面的探究,是對一種原始的、有勇氣發(fā)表自己的思想。本能的諸事諸物的呼喚,空谷回聲的期盼。
讀完這本書后,我最大的體會是:用兒童的眼光來探究世界,也就是不要被世事所麻痹,仔細地觀察周邊的世界,有勇氣發(fā)表自己的思想。其實,蹲下身,以孩子的視角看孩子的世界,你會發(fā)現不一樣的孩子、不一樣的世界和不一樣的自己。透過孩子的靈動表現,你會發(fā)現,太陽可以是綠色的,天空可以是橙色的,玩具會表達它的喜悅與哀傷;你會發(fā)現,在孩子的眼里,只有快樂最重要,這不正是我們成年人經過多年經營追逐而后幡然了悟的真諦嗎?瞧,孩子天生就知道!你會發(fā)現,高興了可以哼個小曲兒,悲傷難過了可以流淚、大聲哭泣;你會發(fā)現,想要依賴時,可以毫不猶豫地投入家人的懷抱;你會發(fā)現,表達真情實感是那么地暢快自如,無需壓抑;你更會發(fā)現,你不僅僅是孩子的爸爸或媽媽,實際上,你更是一個比你的孩子更大一點兒的孩子而已。
《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夢的世界。它喚醒了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贊嘆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實的我們真的應該好好的去看這個世界了,不要總是覺得凡事都理所當然,這個世界什么東西的產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們要抱著好奇的心去探索,去發(fā)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