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中的“道”作文
縱觀五千年泱泱歷史,國學(xué)是中國文化之魂,是滋養(yǎng)生命的甘泉,一部部傳世經(jīng)典,猶如埋藏于中國大地的智慧寶藏,有著至高無上的價值,值得千百年來每一個炎黃子孫的探索、守護(hù)。無論是家喻戶曉的《三字經(jīng)》,微言大義的《弟子規(guī)》,還是象征國學(xué)之雅的《詩經(jīng)》,代表國學(xué)之美的《論語》,都詮釋著中華文化強(qiáng)大的活力,恒久的魅力,然而我最喜歡的是道家經(jīng)典《老子》或稱《道德經(jīng)》,它是老子博大精深的智慧結(jié)晶,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哲學(xué)的最高成就。書中的“道”,正如終南道觀的霧氣,高深莫測,玄虛超常,需要長時間的打磨和品味,才能目睹其背后的真諦……
“無身”,是老子留下的修身之道,當(dāng)人于天地萬物融合在一起,使心境澄明,無私無欲,才能真正達(dá)到無身忘我的境界,對于水,被后人尊為萬世師表的孔子,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國家動蕩,來不及建功立業(yè),找不到方向,而老子卻提醒我們學(xué)習(xí)水的品德“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謙下不爭,這正是自然之道,君子之道。怪不得孔子驚嘆老子猶如“乘風(fēng)之而上天”的“龍”。水,代表著一種包容,一種純凈,一種謙遜,一種無私。試以水為鏡,照照生活中的自己,是否像火一般浮躁不安,受點委屈就與同學(xué)朋友大打出手,惹是生非;是否像火一樣桀驁不馴,受不得老師父母的教誨約束,放縱任性,浪費青春……學(xué)習(xí)水的本性,能使我們愈加完善自己,感受中華文化帶來的精神滋養(yǎng)。
“無為之治”,是老子一生捍衛(wèi)的治國之道,其中的積極理念,仍滲透啟迪我們的靈魂。到底何為無為之治,難道什么都不做就能治理好國家嗎?非也,無為乃有所為有所不為,減少那些不恰當(dāng)?shù)倪^多的人的干涉,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毛主席說的文采”正是老子說的道”,漢武帝劉徹,不滿于文帝景帝的休養(yǎng)生息,打破了漢王朝近百年的清凈,大興土木,大動干戈,與同樣強(qiáng)大的匈奴突厥連年征戰(zhàn),死傷無數(shù),民不聊生,“所為狂悖,使天下愁章,使如日中天的漢帝國走向了黃昏。“治大國如烹小鮮”,要講火候講方法,不可隨意翻攪。劉徹是個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想要治理好國家又妄意施政,使國家百姓處于動蕩之中,這注定會讓他失敗!“為無為,則無不治”,以道治天下,清凈無為,歸德萬民。
步入社會,不可泯滅的還是“處事之道”。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罰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為人處世,切不可急功近利,心浮氣躁,否則只會淪落個“不彰“無功”“不長”,更要保持一顆謙卑的心,學(xué)習(xí)成長中,總會面對一些鮮花和掌聲,看我們是要選擇飄飄然的氣球,飛到一定高度必然炸裂,還是做山谷里的野百合,一任群芳妒呢?如今是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金錢地位和新事物的誘惑,特別容易扭曲和改變一個人,“持而盈之,不如其己”,適可而止,功成身退,秉承人性的良知和心性的忠誠合乎自然之道。“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教會我們對待天地萬物保持一顆平常心,切莫心浮,淡然面對誘惑,孤寂,壓力與挑戰(zhàn)。
日月風(fēng)雨,天地萬物,沒有誰去刻意安排,但他又是如此完美、和諧,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鉤沉出一個又一個文明,這就是“道”,敬畏自然,崇尚自然留給我們的道,切莫破壞它,否則只會遭受大自然的懲罰。
在老子以后的幾百年中,儒教與道教不斷互補融合,以其浩瀚的智慧和絕倫的思索,為中華民族打開了一道人文思想的大門,共同構(gòu)建了中國人的精神滋養(yǎng),成為每一個中國人身上,永遠(yuǎn)無法割舍的文化基因。
品中華傳世經(jīng)典,承先賢圣者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