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中找自由作文1000字
互聯(lián)網(wǎng),讓我們自由。
閱讀、購物、社交,一切都不再受空間時間限制,我們能隨心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去更好地打理生活,使它越發(fā)接近我們理想中的模樣。
然而一段時間以后,互聯(lián)網(wǎng)還是互聯(lián)網(wǎng),我們卻不再自由。
相反的,隨著越來越多的信息涌入我們的生活,我們變得迷茫,生活也隨之陷入“碎片化”的窘境,猶如信息洪流中,一根無力抗拒的稻草。
在大量信息的快速沖擊中,閱讀的碎片化是尤為受人關注的一點。
據(jù)悉,有公司針對那些“非常忙碌,卻很想讀書”的人,開發(fā)了“替人讀書”的業(yè)務——讓一些有相當高學歷的研究人員,將三百多頁的大部頭著作,精簡成十頁的“精華”,并以此謀取高額報酬。
而生活中的大多數(shù),并不能承受這種價格高昂的“精華信息”。進而他們選擇轉(zhuǎn)向選擇更多、且獲取信息成本幾乎為零的網(wǎng)絡。他們或許也曾手捧大部頭,但沒看幾章,便再也耐不住性子,點開了網(wǎng)絡上對那書觀點各異的評價,擇出幾個最為用心的長評,故事梗概、中心主旨、感受體會,便能在短時間內(nèi)一網(wǎng)打盡。都知道了那還看什么呢?他們笑笑把那大部頭放下,于是這本書對他們而言,便算是讀完了。
沉迷這種閱讀方式的人,注定在受到他人領悟啟發(fā)的同時,被動地受他人情緒影響,即使在最開始,他們曾有過對所有評價保持客觀冷靜態(tài)度的念頭,最終也都會因為要在甄別各種信息中花費大量時間而放棄它。
認識一位老師,在公眾號上推薦書目,也自己寫作。前者往往是催稿催得的,故即使文筆上乘,仍多少顯得局促。而后者,沒有人催,往往才是真情流露。情緒上頭,回憶起許多,便洋洋灑灑放開地寫。每每讀到這種文章,我都能感受到他想與讀者進行靈魂交流的深切渴望,我難以用文字與之回應,便退而求其次去點贊。
出乎意料,如此文章下的贊竟然要比“推書文”下的贊少了近一倍!
我試圖理解。當下,人們分配給閱讀的時間固然少,卻仍保有對閱讀的尊重與渴望,“推書文”相對短小,又囊括繁多的書目,使那“渴望”在一定程度上被充分滿足。而抒情長文則恰恰相反,它考驗讀者的情趣,也試探讀者的耐心——而恰恰,這些正是他們中鮮少有人具備的,他們只在乎信息,卻忽視閱讀的意義與思維能力和感情容量的增強,真是惑矣!
而他們這樣的價值取向,多少也會影響作者的創(chuàng)作。
“既然短篇受歡迎那就去寫短篇好啦。”這是現(xiàn)在許多青年文學家的想法,一來是短篇相較而言心思不用花那么多,二來便是有市場,將志向定在自己的作品百年后仍有人誦讀的,大多都向現(xiàn)實低了頭,將文字往大眾、名聲、財富里碎,像極了花盆里一層薄土下,鋪滿的塑料泡沫。
這怎么能叫創(chuàng)作文學,這簡直就是毀滅文學!
碌碌于“碎片化想法”的作者,影響讀者;而孜孜于“碎片化習慣”的讀者,又暗示作者。一代下來,這樣碎片化循環(huán)可能不那么明顯,那下一代,下下代呢?如果依舊對文字僅保持信息量上的要求,那么創(chuàng)作將不再自由,閱讀也將不再自由。而這個不自由循環(huán)的最開始,正是對網(wǎng)絡信息的過度依賴。
現(xiàn)如今,碎片化是不可逆的大勢所趨,讓人窒息。
但我也并不完全認為,它是自由的枷鎖,記得有人曾說過:“在這個世界,在任何時候,自由之心和解決問題的智慧都很重要。要破除大大小小的墻,能否擁有自由之心,并產(chǎn)生解決問題的智慧,對人本身,都是莫大的挑戰(zhàn)。”
碎片化時代下,依舊有人逆流而上,不滿足一己之經(jīng)驗,不沉醉于小情小愛,充滿創(chuàng)作野心,追求那些浩大、強悍的生存真實、心靈苦難,便依舊會有讀者支持著文學不從精神領域退場,維護面向心靈世界發(fā)聲的自覺。
最終,碎片化的時代發(fā)展成為多元化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我們中的更多人終于能找到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