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記聞
清明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吟誦這幾句詩不禁徒增清明的傷感,映襯清明那陰陽兩隔,千呼萬喚無法相見的悲傷。4月初旬,清明便來到我們身邊,帶著鞭炮,燒紙,隨著徐徐春風來祭拜祖先。
清明祭拜,虔誠而忙碌,城市農(nóng)村、滿目皆然,這是中國民間千百年來的習俗。在墓地上,喧鬧消失了,喧囂,也不知蹤跡,有的,只有寧靜,安詳。吊墜著絲絲嫩綠的柳枝在微風中撫著,想撫平人們心頭的澎湃,帶來平靜;微風輕輕的吹著,早開的野花一朵兩朵隨風搖曳。燒紙錢了,火苗像一個調皮的小娃娃,怎么也不肯與燒紙融合,增添了人心頭的煩躁。這時,第一掛鞭炮點燃了,點點火花吞噬著一只又是一只,噼噼啪啪的鞭炮聲就像對已逝親人的傾訴,經(jīng)久不息。燒紙,鞭炮,這雖然是老一輩人的迷信,可是,卻是那最真摯的思念。
一張燒紙飽含著親人的思念,蘊含著家人的情思,卷向河邊。那清泉好似明白人們的感傷,沒有激流,鏡一樣平,天一般清,絲絲白云如纖纖白魚在水底輕輕地游動。在那里,鮮嫩的紫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飄撒出那人們的情懷……
一座墓碑矗立在人們眼前,無限感傷被抒發(fā);無限思念,穿成一段過往,穿成一段濕漉漉的回憶。墓碑上那親切的笑臉卻引來人們眼角即將落下的,那快要破碎的“水晶”,開春的暖風似乎要悄悄的抹凈人們的淚水,卻適得其反,讓嚴冬枯枝,發(fā)出啞啞的叫聲,映襯那份沉痛的思念……
一盤盤供果,一盤盤點心,雖平凡,卻凝聚著對那個長眠于地下親人的關愛。縷縷香氣,纏繞在人們心頭,纏繞起長眠于地下親人的欣慰。凝聚著對那個與世長辭的親人那份掛念及那份懷念……
牧童,杏花,雨……又是一年清明至。這個水墨畫般的日子,承載著世間最多的思念。鬢角的青絲,勾起人們眼中的淚光,勾起那首傷感的詩詞——逕直夫何細!橋?擅夥?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jié)只愁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