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各地習俗
夏至各地習俗
據宋代《文昌雜錄》里記載,宋代的官方要放假3天,讓百官回家休息,好好地洗澡、娛樂。《遼史·禮志》中說:“夏至日謂之‘朝節(jié)’,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辈噬扔脕砑{涼,香囊可除汗臭。這一天,各地的農民忙著祭天,北求雨,南祈晴。從周代時起,在夏至日已經有了祭神儀式,到了清代仍然被視作“國之大典”,民間的百姓們在這一天吃夏至面,有的地方還吃新麥做成餅、饃,謂之嘗新。
時至今日,各地仍然保留有各種趣味盎然的夏至節(jié)日食俗。在北京,“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在山東,“冬至餃子夏至面”;在江蘇,夏令有三鮮:地三鮮是莧菜、蠶豆和杏仁,樹三鮮是櫻桃、梅子和香椿,水三鮮是海絲、鯽魚和咸鴨蛋;在陜西,夏至食粽子等。
今年22日夏至。從夏至日起,氣溫開始進入最熱的階段。炎炎夏日,容易“上火”。故營養(yǎng)專家提醒人們,夏至時節(jié),要多吃苦味食物,能清泄暑熱,增進食欲。
夏至和伏日習俗花樣多
夏至日是我國最早的節(jié)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抖Y記》中也記載了自然界有關夏至節(jié)氣的明顯現象:“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闭f明一年的這一時節(jié)鹿角開始脫落,蟬兒開始鳴叫,半夏、木槿兩種植物逐漸繁盛開花。從中醫(y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jié),養(yǎng)生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于一個“長”字。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面條,俗稱過水面,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