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人生讀書筆記
《哲學與人生》的作者是傅佩榮。相信哲學對每個人都是必需的,因為人類天性之中就有一種哲學的傾向,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希望自由,能夠做自己、擺脫各種限制與壓力,越來越感受到作為一個人的喜悅。下面是第一范文網(wǎng)小編向各位推薦的哲學與人生讀書筆記,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幫助!
哲學與人生讀書筆記篇一
上午讀了兩章《哲學與人生》,作者是中國臺灣的傅佩榮。盡管買書的時候是在天已全黑的天橋上,但翻了三四頁便將我吸引——在選書方面,鄭淵潔有一句話對我購書方面的指導意義頗為深遠,他曾經(jīng)寫:如果一本書在五分鐘內(nèi)不能將你吸引,那么請把書放下。而這本書十秒內(nèi)就讓我產(chǎn)生了興趣。加之作者是傅佩榮,這個名字有些耳熟,再加上他來自中國臺灣——我似乎有些地域迷信,人文、哲學、史地方面看好港臺作者,這方面的熏陶和背景,中國臺灣比內(nèi)地厚重。
蘇格拉底:沒有經(jīng)過檢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尼采: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夠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愛因斯坦:專家只是訓練有素的狗。——這句話用意不是在罵人,而是還要透過自己的知識體驗到智慧。
對待知識,我不喜歡又專又精,偏執(zhí)的認定專精于某一領(lǐng)域,會放不開心眼。我喜歡又廣又淺,什么都知道一點點就好。對哲學以前也沒什么興趣,但自從不用再考什么馬列哲學,我的興趣便開始自然的生長。呵呵,看到愛因斯坦這句話,笑...原來無意中,我避免成為了一條狗:P
“哲學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這個字源于希臘文,是由希臘文中Philia和sophia這兩個字所合成的,意思是‘愛智’——愛好智慧”。
千古艱難唯一死。
柏拉圖:哲學就是練習死亡。
所謂練習死亡,不是真讓你去死哈,而是練習減少身體的控制程度,即是要讓身體的惰性無法對個人產(chǎn)生影響力,就好像死亡一樣。……這點似乎與佛家教理有共通之處,剛才午飯的時候,我看著自己右小臂,忽然就想著:如果自己死了……心里頓時滋生出粘稠的舍不得,就連右小臂上那道淺淺的長長的傷疤都變得那么可愛,連失去它都讓自己難過。……我回過神來,忍不住的嘆息:自己遠沒有自己想像的那么放的下!
“希臘文中的‘真理’叫做aletheia,其意為‘發(fā)現(xiàn)’,即英文中的discover這個詞。由此可知,真理就是揭開、發(fā)現(xiàn)。”
沒人能夠發(fā)明真理,真理從來就是存在的。有時我們聽不進別人的話,覺得別人的話沒有道理,事實上是我們先被個人成見遮蔽。如果能拋開成見,或許會發(fā)現(xiàn),其實別人的說法也是能站住腳的。“道并行而不悖”。
哲學是需要人生體驗的,哪怕是負面的。如果沒有負面的體驗,就很難對正面有所理解。就好像以前流行的羅蘭,卡耐基,后來流行的劉鏞、林清玄或者心靈雞湯之類的。我所讀的第一本貌似哲學書就是《羅蘭小語》,當時喜歡的不得了,說是我少年時心靈指南也不為過,然后又開始讀卡耐基,F(xiàn)在回過頭來,再看羅蘭小語,就會覺得實在簡單,我雖然寫不出來這些妙語,但在為人處世方面卻已是如此這般,或是升級版的了。
‘取向’的英文是orienttion,這個詞有兩個意思:一是‘定為’,二是‘方向’。經(jīng)由學習與成長,我們修正及調(diào)整,選擇 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方向),這就是價值取向。
當覺得以前看過的書已經(jīng)不能滿足我,不能讓我贊嘆與恍然,這正是人生經(jīng)歷的不斷豐富,且在遭遇了或好或壞的境地后,并不是笑過哭過就過去,而是動了腦筋思考為什么這樣,該怎么樣。我想以后都不用再看劉鏞等人的書(事實上,我只看過三兩篇劉鏞的書),因為自己的價值觀已經(jīng)成型,不出現(xiàn)生死大劫難,很難作出大的調(diào)整,現(xiàn)在是不斷的微調(diào),修正,以求溫潤。
推薦此書,繼續(xù)閱讀。
哲學與人生讀書筆記篇二
本學期的毛概課,孫老師為大家提供了一些建議閱讀的書目。原本對這些書籍并不感冒,而且也有不少已經(jīng)度過的書目,完成作業(yè)并不是難事。但是作業(yè)并不是全部,一方面我想了解一下哲學,另一方面想通過閱讀書籍引發(fā)一些屬于自己的思考,就像我推崇的“大學就是要我們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基礎(chǔ)上進行思考的時期”。其實,本身對于這本書并沒有太大的期望,畢竟提起哲學,大家的反應(yīng)總是很木訥。但是當我深入閱讀時發(fā)現(xiàn),作為哲學通識讀物,這本書的內(nèi)容還是相當不錯的,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引起了我無盡的思考與遐想。
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們就會帶著一個這樣的疑問:哲學的本質(zhì)是什么,它究竟有什么含義?可以說這是一個永遠無法解答的問題,我們只能向“真理”無限靠近。自從新文明誕生,無數(shù)的思想家都在找尋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我看來,思考哲學,不妨從人類文明開始。人類比起動物,最有控制力的一點就是人類有著發(fā)達的大腦,可以對世界進行自我思考。古代的人們會思考自己的起源,《圣經(jīng)》就是代表作之一;當今的人們會思考如何改造世界,會思考宇宙的起源,然后進行不斷地探索,也就有了現(xiàn)在各個“謎題”的學派。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我們可以看到人們的一個共同點,用一個詞概括的話,我們可以稱之為“思考”;蛟S我們并不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就是我們當今稱之為哲學的事物,但從古到今,人們的不斷思索為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傅教授看來,哲學常討論最根本的問題,雖然諸如“: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人是否有罪。”這些問題看來沒有定論,但不能因為沒有定論就不思考,就被忽略,因為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我們的“人生應(yīng)該如何”的問題就無法說得清,而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活,則哪怕是有再好的享受也會覺得無聊。
傅教授對于哲學,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當他描述哲學時,我們可以看出:人生的意義正是在于不斷詢問“人生有什么意義?”也就是說,人生這場“旅行”的過程無異于詢問的過程。哲學發(fā)展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智慧,發(fā)現(xiàn)真理,印證價值的過程。只有不斷去思考,不斷去體會人生的哲學,才會讓人生更有意義,更為明確,讓生活更有色彩,更有價值。
人生是很精彩的,現(xiàn)在的自我思考,合理的推理,對人生的猜想,跟別人的交流和將對未來的創(chuàng)造等,可以用一句話歸結(jié):人生是快樂的。當我第一次步入大學校園,對未知的生活充滿了向往,但是當我真正去追求理想中的快樂時,卻遇到了很多的煩惱。這也讓我真正意識到,當一個人刻意地追求快樂時,他永遠都得不到真正地快樂的。道理很簡單,追求是因為缺乏,說明我們?nèi)狈鞓。就好像彩虹一般,如果你刻意在尋找彩虹,我相信你很難找到;但是也許在某個時候你不經(jīng)意的一次回頭,就可以看到最絢麗的畫面。這都不是我們能夠強求的。因此,我們的快樂是由內(nèi)而發(fā)的,不要刻意追求人生中所謂的幸福,那樣反而會適得其反。
通過閱讀《哲學與人生》,我也懂得了孫老師為什么會將“推薦書目”作為我們的彈性作業(yè)。記得上大學前曾經(jīng)看到周國平說過這樣一段話,他說道:“我舉得大部分中國當代作家非?杀氖牵麄儾婚喿x,或是閱讀非常有限,尤其對于哲學,所以他們的作品很少能觀照到人類的基本問題,大都浮在表面。”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多了解、多思考、多探索、多實踐才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提高我們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有思想的大學生。也希望能借傅佩榮老師的《哲學與人生》,能夠為自己翻開嶄新的一頁,走向?qū)儆谧约旱木嗜松?
哲學與人生讀書筆記篇三
有時候并不是一本書有多好才能給讀者心靈上的激蕩,而是讀者終于在對的時間讀了它。因為道理都是相通的,只是我們能否在最需要的時候被點撥。一本好書,可能會在最恰當?shù)臅r候為人生點亮航程!讀著這本書,我一直都有想寫讀書筆記的沖動。我將點撥我的語句都摘下來,寫寫體會,相信可以加深我對他們的理解。
“人生是需要體驗的,如果光是敘述各種道理與格言,而沒有自己去體驗的話,到了最后還是只能在知識的迷霧中打轉(zhuǎn)。相反,如果一個人真的能夠借由體驗去印證價值,那么隨著生命的成長,他的經(jīng)驗越來越豐富,并且對人生的體驗及對價值的掌握,也會越來越深刻而準確。”
——摘自第一章
是呀,現(xiàn)在我19歲,如果沒有這20xx年的經(jīng)歷,我相信我對書中的一些精辟的語句也只是不知所云,云里霧里罷了,根本就不會產(chǎn)生共鳴,更不要提對這種體驗理解的更加深刻。懷特海說,一定要等到你課本丟了,筆記都燒了,為了準備考試而記在心中的各種細目全部忘記時,剩下的東西,才是你所學到的。正如我們現(xiàn)在學的各種知識,為了考試而學習,考試之后不出半年,早已忘的一干二凈。我們在學習的時候為了考試不停地收集各種理論,記憶在腦中,可是從來沒有想過這些種種的理論究竟是為何而產(chǎn)生。所以我們什么都沒學到,當課本丟掉,筆記燒掉,我們一無所有。同樣,我現(xiàn)在的這些體會也需要我在體驗中一一印證,才會最終留在我心中,成為我在人生中可以運用的智慧。
“價值取向既然是一種選擇,就一定要有所取舍,亦即,如果我選擇了某些價值,那么勢必要放棄另外一些,由此可知,選擇價值時是需要勇氣的,人不可能什么都要,也不可能討好每一個人。”
“人活在世間最可惜的,就是變成鄉(xiāng)愿。”
“人生經(jīng)由不斷地抉擇,而塑造出自己的風格。風格是指:一個人的言談和行為有一定的原則,并且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說,不會輕易受到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
“知道自己言行背后的道理,就能夠堅持下去,即使需要付出一些代價,也無怨無悔。”
——摘自第一章
選擇對于我來說總是一件最糾結(jié)的事,以前我總覺得是因為我想的全面,想綜合各種因素得出一個最好的結(jié)果。但是事實是,很多因素都是矛盾的,不可能都顧全到。所以在做重大抉擇的時候,我總是徘徊再三,優(yōu)柔寡斷,把自己搞得很狼狽。
大二這一年,總是在糾結(jié)接下來的努力方向是保研還是出國,一方面,我貪戀在國內(nèi)可以有相對熟悉的求學環(huán)境,并對自己的前途有一定把握;另一方面,我又向往國外的教育方式,我相信在國外可以學到很多在國內(nèi)學不到的東西,但是我對于將來的出路卻沒有在國內(nèi)上研究生那么清晰了。現(xiàn)在我終于明白,是我自己貪戀太多,我選擇了這一樣,就勢必要放棄另外一樣,我不可能什么都要。我需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內(nèi)心,我究竟是需要哪一種方式來完成我的學業(yè),我才不會遺憾。我還需要選擇的勇氣,為了自己的內(nèi)心所向舍棄的勇氣。
我在我周圍的人中發(fā)現(xiàn)有一些人,女生可能會多一點,在與人交往時會有這樣一種傾向:我希望所有人都喜歡我,我希望所有人都認為我好。所以就出現(xiàn)了一些十分圓滑的人,“見什么人,說什么話”,誰也不得罪。我以前也有過這種想法,但我慢慢就覺得這是有問題的。誰也不得罪的代價就是誰跟你都是泛泛之交。我相信,一個沒有自己的價值取向的人是不會有莫逆之交的。確立自己的價值取向,并在做各種選擇,包括與人交友中,形成自己處世的風格,我認為是大學生在這四年中應(yīng)當開始逐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