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日記:《攀登者》電影觀后感
篇一
拍登山運動的題材,國內導演應該還沒有經驗。于是導演就加了愛情這條線,把一個陌生的題材拍成熟悉的兒女情長片。這樣造成的后果就是,把一個宏大的愛國題材變成狹小的愛情題材。
本來這部電影能把格局升到愛國精神的層面,但卻被方五洲和徐纓、李國梁和黑牡丹的愛情故事一攪和,格局瞬間就被拉下來了。
拍不出宏大的感覺,我們也可以在細小處用功,著重強調細膩的人物情感,但導演顯然也不夠細膩,把人物的情感表現得太粗糙,有著歷史電影的通病——假大空。
導演的表現手法粗糙提現在哪里呢?例如為了表現人們對方五洲的偏見安排了砸玻璃的情節(jié),這都是多少年前的表現手法了。例如很多劇情都要靠旁白推進,技術高超的導演會用影像說話,而不是像新聞紀錄片一樣念旁白,用太多旁白,就會導致電影看起來像博物館里的歷史資料,冷冰冰的。
電影結構上是的很平庸的平鋪直敘,缺乏新意。我認為如果能60年代和70年代兩條線并行推進,60年代的劇情影響著70年代人物的做出抉擇,最后同時達到高潮,電影在邏輯上會通順很多,情感上會強烈很多。
電影透露出的價值觀也不符合中國精神,要知道,中國精神強調的是每個個體的默默付出,是不提倡個人英雄主義的,片中方五洲個人的主角光環(huán)太強,顯得其他人都像廢物一樣,這樣設置完全否定了其他人的付出,是不尊重歷史。
篇二
吳京carry全場,感覺不會點武功沒法登山,和章子怡感情戲貫穿整劇,章子怡為吳京夢想登頂而不斷奉獻犧牲自己,或許是想表達犧牲小愛成就大愛吧(為自己愛人夢想成真,為祖國正名)為了突顯井柏然犧牲的悲壯,特意加了感情戲,感覺比較雞肋。
整體演員演技毋庸置疑,劇情整體流暢,夜里遇到強風那里效果不錯,看著令人揪心,雪崩效果都挺不錯,可惜胡歌角色也比較醬油,陳龍完全淪為了背景板?上н@幾個好演員……
井柏然快要登頂成功時卻犧牲,所以不到最后成功,都要猥瑣發(fā)育,別浪(周同學感悟)
胡歌夜里看到女醫(yī)生冷,把自己睡袋割一半給她,導致自己第二天腿被凍而截肢,個人認為要不是隊伍要返回,那胡歌就可能成為隊伍前進的阻礙,女醫(yī)生既然來登頂,應該接受專項訓練,不那么嬌弱,所以在特定場合,要先把自己顧好再顧別人,不然很可能拖累別人
張譯因第一次成功登頂而弄丟照相機一直自責,迫切想彌補過錯,為祖國貢獻,太過偏激,從而間接導致井柏然的死亡
井柏然在吳京受傷后,奮然自薦做隊長登山,為祖國貢獻固然是正確的,但是沒有考慮到他經驗不足等因素,果然他犧牲了,所以做事不能僅憑一腔熱血,要綜合考慮實際因素
最后要感謝歷史前輩們?yōu)樽鎳鴱姶笏龀龅囊磺信奚,讓中國測量出了珠峰新高度!我為中國自豪!
篇三
原本以為,看完這片子的感受會比較像“霍格沃茨最終取得勝利”、“百萬雄師過大江”這種,或者感慨一番“人類渺小,造化神奇”。我錯了。實際觀感,很像是看著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在暗夜里獨行,盡管跌跌撞撞,卻出奇堅定地朝著同樣的方向。順著他的腳步看去,遠處有雪色的光,耀眼明亮。這種光芒給他的背影勾勒出漂亮的輪廓。于是我便能看見他的動作。他跌倒又爬起,再跌倒、再爬起。也曾停下過,又忽然騰地跳起,接著便跑起來。笑聲、哭聲、呼喊聲、喘息聲伴著瞬息萬變的風聲,竟像是一部古老的樂章。
有時,看著他艱難地站起,心中亦有鈍鈍的痛感;他疲憊地倒下,我也覺得有些累了。卻又實在想看著他到達終點,看著他走進那束光。終于到了。鏡頭推過去,原來,那是他的母親,籠著一襲光華,張開雙臂,笑著,將他抱進懷里。他又開心地鉆出來,驕傲地站好,說,“您看,我來了。我也可以的,對不?”兩人笑著笑著,眼眶中皆盈滿了淚水,淚水中藏著回憶,藏著故人,也藏著更高的天際,和更遠的遠方。記得看電影前隨手點開了一個胡歌的訪談,其中大概有這樣一句話。是說,登頂并非挑戰(zhàn)自然,而是,被自然接納。也許確實是這樣。
也會暗暗覺得,這一眾主演,以及這個題材本身值得更好的敘事節(jié)奏、情節(jié)邏輯以及更恰當的配樂(有幾處音樂有些奇怪),但我還是非常感激這部電影的。在認識它以前,珠峰的高度對我來說是且僅是一個試卷上分值不高但必須記住的數字。但如今卻因為它的存在,會去盡力了解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