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魯連臺》詩詞鑒賞
葉春平 一笑無秦帝,飄然歸海東。 誰能排大難,不屑計奇功? 古廟千秋月,荒臺萬木風。 從來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魯連臺》 屈大均(1630-1696),廣東番禺人,他出生于明清鼎革之際,一生堅持民族氣節(jié),堅持抗清斗爭,清兵攻陷廣州時,他參與師傅陳邦彥的反清斗爭,失敗后削發(fā)為僧,后還俗,晚年隱居著書立說,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氣節(jié)的詩人、學者。他以詩名世,被稱為明末清初詩壇“嶺南三大家”之首。 明清易代之際,政治風云激蕩,知識分子生活遭際亦十分復雜,他們思想觀念的變革也是空前的。詩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對現(xiàn)實生活不能不予以反映。屈大均詩歌題材與內(nèi)容的豐富與更新,是其首要的特點。 屈大均詩歌最具時代精神的部分,是抒發(fā)民族情感與愛國主義思想的作品,它是屈大均詩作的“主旋律”。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屈大均二十八歲,削發(fā)為僧已七年。這是清廷已經(jīng)統(tǒng)治全國大部分疆域,但南明政權依然存在,抗清斗爭仍然在一些地方激烈的進行著;為結交各地英杰,努力奮斗,救國救民,大均這些年一直奔走四方。他離開廣東北游;第二年春大均到達北京,復轉至山東。行經(jīng)山東荏平縣,登魯連臺遺址,勾起了他深沉的感慨。 魯仲連,戰(zhàn)國時齊國人,善于計謀劃策,常周游列國,排難解紛。終身不愿為官,晚年逃隱于海上。 在屈大均的心目中,魯仲連作為一位布衣之士,能夠排解大難,建立奇功,保持國家的尊嚴,成為反清復明志士們所企慕的典范。屈大均在登魯連臺時,深有所感,寫下《魯連臺》這首詩。 首句的意思是,魯仲連傲然一笑秦王便不能稱帝了。這句詩寫出魯仲連的傲然之氣。據(jù)《史記。魯仲連列傳》記載,魯仲連游于趙,適逢秦國圍攻趙國邯鄲;這時,魏國使者辛垣衍提出尊奉秦昭襄王為帝,以求解圍。魯仲連堅決反對,他以利害進說趙魏大臣,指出秦國“權使其士,虜使其民”,如果秦王真的為帝,“過而為政于天下,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鼻貙⒙牭胶,為之退兵五十里。“一笑”,表現(xiàn)了魯仲連對秦的蔑視,也反映魯仲連抗擊秦兵入侵的決心。“無秦帝”,寫出魯仲連議辯能力之強和擊秦的信心之足。 次句意思是,事成便飄然遠去,回到東海之濱。這句是寫魯仲連說退秦兵之后,并不居功自傲,而是回到東海之濱隱居起來。“海東”,東海。山東地處東海邊。據(jù)《史記.魯仲連列傳》記載,秦兵退后,平原君欲封魯仲連,但魯仲連始終不肯接受。又欲以千金相贈,魯仲連笑曰:“所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敢為也!彼燹o平原君而去,終不復見!帮h然”一詞,將魯仲連無私為國,超然物外的傲慢神態(tài)表現(xiàn)出來。 頷聯(lián)是對魯仲連高尚境界的高度贊許。這兩句的意思是,有誰能象魯仲連這樣,排除萬難之后,還不屑計較個人得失,不貪戀享受奇?zhèn)サ墓啄兀窟@里用一反問句,對魯仲連行為作出肯定的評價。這里其實也暗示著詩人的熱切期望:在國家遇難時,何時能夠出現(xiàn)為國排難建功的有志之士呢? 頸聯(lián)是詩人登臺所見。意思是,千秋萬代的明月,照在眼前的古廟上;荒蕪的魯連臺,萬木在風中搖動。詩人在寫景中寄寓著深情。朗月高風,魯仲連的行為節(jié)操深受后人景仰。 尾聯(lián)是詩人的感嘆。意思是,自古以來,那些以天下為己任的志士,都是出身在平民之中的。 疤煜率俊笔侵敢蕴煜聻榧喝蔚挠兄局。據(jù)《史記.魯仲連列傳》記載,新垣衍對魯仲連說:“始以先生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薄安家隆,平民。古時平民穿布衣。這里另有所指,那些能夠完成反清復明大業(yè)的英雄豪杰,只能存在于民間的平民百姓之中。 這首詩筆力奇橫,語言精練警策,雄健宏闊,表現(xiàn)了魯仲連對秦的蔑視和對擊秦的信心。反映詩人企慕能夠盡快出現(xiàn)一位可以完成反清復明大業(yè),建立豐功偉績的英雄豪杰的熱切心情。詩歌風格陽剛壯美,借古人古事,抒寫復明之志,情感慷慨激烈,充滿民族正氣。此詩一出,便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