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作文:《千年一嘆》一嘆千年
“執(zhí)筆于最恐怖地區(qū),問道于數(shù)萬里荒涼,反思于尼泊爾山麓,驚悚與古文明遺言。”——余秋雨《千年一嘆》
當歷史不再是歷史,說明歷史有了意義;當文明不再是道聽途說,說明對文明我們有了重新認知;當目前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qū)在什么地方不再是預言而是斷言,并得出了近似的結(jié)論,說明我們中的任何一個文化人都已學會睜大自己的眼睛自己去看!
跟隨余秋雨先生及其所在的“鳳凰衛(wèi)視”車隊,瞻仰著我們“亞洲人自己的發(fā)現(xiàn)”,于“千年之交”的“千禧之年”,途經(jīng)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及尼泊爾,此次探訪距今已有十年之久,但這份“感應”卻依然著實存在!
在我看來,文明終有所指,但是,一路走來,卻發(fā)現(xiàn),古文明,無一例外的歷經(jīng)了戰(zhàn)爭,并無一例外的走向了衰落,然而,枯萎已屬于正常!
但凡存活下來的文明,大都遇到過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戰(zhàn)爭!備戰(zhàn)爭奪?奪什么?備了些什么豐盛的留給與自己奉陪到底的伙伴?我倒覺得,打仗之前,應該簽份合約,“對于各自的文明,互相保管”,這樣免于戰(zhàn)爭結(jié)束了,回頭率也跟著結(jié)束,怎么樣也要把文明留下吧,游客都沮喪的地方,爭來何用?我是說,枯木雖能成林,只是瞧不見鳥兒不是挺可惜?留下“敵人”的文明,一來爭奪到手了,一可以證明自己勝利了,二可以說明自己沒有銷毀人家的文明的大度,三可以光明正大的占有文化財產(chǎn),何樂而不為?二來若是沒有奪到手也可以說明自己講究道德,沒因戰(zhàn)爭恨意而對文明大開殺戒,何樂而不為?忽然想起《燭之武退秦師》一文的末句:“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所有的文明都必須經(jīng)歷摧毀與被摧毀,再高超的文明在面對強制性暴力時,也只能抽身止步,讓強制性暴力順理成章的登上寶座,順理成章的宣布“高超文明”不堪一擊,不值一提,不提也罷!“但它總有余緒,飄忽綿延,若斷若連。今天的世界,就是憑著幾絲余緒發(fā)展起來的。”那么連文明都“在劫難逃”,更何況是你我等受惠于文明之下的這些或那些人了,所有的“實現(xiàn)夢想”都不可或缺的要經(jīng)歷失去與擁有,癲狂與崩潰,絕處與逢生!
那么中華文明是否走向衰落了呢?“中華文明的弱點和弊病當然還應該繼續(xù)研究、批判和揭示,但此時此刻正是千年之交,千年文明只有它在延續(xù),說幾句好話不應該嗎?”余先生如是說,“我的這個反問實有所指,我們學生輩的一些年輕人,不好好讀書,只以否定和嘲笑為職業(yè),一提到祖先就憤恨,真該勸他們好好開開眼界,知道中國人并不是一個劣等民族,知道自己作為一個中華文明的受惠者并不容易,切莫狂妄驕慢了。”是啊,我也不知何時,因何而學會了批判,十七年,上學也不過十年有余,從真正開始理解學習至今也不過三年有余,“倘使一事能狂,就敢罵天地不仁,才不管是機緣還是禍根”,我評判這個還不是多了解的世界文明,若論資格也不過是借著年輕,借著新一代青年的幌子罷了,說到底,我也著實沒這個資本,但我依然義務性的享有著發(fā)言權!
距離“滄桑”,我還太年輕,沉重的話語說不出,但是主觀判斷依然還是有點分量的,畢竟,我禮貌地拜訪了“滄桑”,距離尾聲已有一寸光陰,讀后感的此次終結(jié),五個字表達好了:下一站,再見!
高一:李玉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