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
我住在四川成都,那是有名的“天府之國”。這里物產(chǎn)豐饒,文化底蘊深厚。地靈人杰,四川人大多心靈手巧。
奶奶和爺爺在我五年級以前都和我們分開住,我和爸爸媽媽幾個星期去看他們一次。奶奶很會干活,雖然上了年紀,可手腳麻利得很,家里的衣服褲子破了,都會給她補;她也很會做菜,我會的第一道菜就是她教我的。那天是除夕,我們?nèi)r已是傍晚,奶奶正在準備飯菜。我纏著奶奶教我,奶奶一開始不答應,后來便由得我看,只不允許我出聲。
最后一道菜是回鍋肉,回鍋肉是川菜的招牌菜之一,講究不油不干,不嫩不老。太油讓人心悶,太干讓人口干,太老費嚼,太細又沒嚼頭了。上乘的回鍋肉,每一片肉都肥瘦均勻,大小正好,最重要的是要炒成小碗形狀(燈盞碗碗兒)。這就不僅要求豬肉必須好(最好是二刀肉),而且廚子的刀工要好,火候要佳,時間要恰當。所以不是浸淫已久的廚師不會輕易烹調。
奶奶把肉擺在案板上,一刀一刀,菜刀切肉的聲音像節(jié)拍一樣有規(guī)律,和音箱里《;丶铱纯础返母杪曄嗟靡嬲谩K亚泻玫牟牧现鹨坏惯M鍋里,“噼噼啪啪”的油珠迸濺聲與窗外的炮仗聲相互應和,平添了許多新春喜氣。小碗似的漸漸成形,最后,放鹽,起鍋。
端上桌的回鍋肉色澤鮮亮,氣味甜香,入口又香又辣。奶奶上菜時驕傲地宣布:“我好幾年沒炒回鍋肉了,今天你們一來我就炒出‘燈盞碗碗兒’來了,說明我的手藝沒退步嘛!”她說話的語氣是那么自豪,仿佛天下最好的回鍋肉也不過如是。確實,那盤回鍋肉猶如一盤藝術,每一個“小碗”里都承載著濃濃的親情。奶奶是個好廚師,桌上的每道菜都有可圈可點之處,所以我一個勁地吃,肚子脹得比我家裝糖的糖罐還大。
作為一個沒有經(jīng)歷太多離別的初二學生,我自然不太明白什么是思念。但我知道我羽翼漸豐后終會離開親人和故鄉(xiāng)。所以我把這種味道寫在紙上,記在心里,讓我在以后的旅途上回味品嘗,難舍難忘。
初三: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