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隨想
今天是端午節(jié),我和爸爸媽媽準備好糯米、粽葉和線等,開始包粽子。
媽媽拿一張粽葉卷成漏斗型,再往里面加上參有紅棗的糯米,然后用粽葉包成三角形,最后用線把它拴好。我和爸爸也學著包粽子,一會兒工夫就包完了。媽媽把它放進鍋里煮熟,我不解地問媽媽:“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吃粽子呢?”爸爸給我講到:“端午節(jié)是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今已有2019多年的歷史了。楚國是“春秋五霸”之首。因為楚國的實力最強大,有雄兵百萬,戰(zhàn)馬無數(shù),戰(zhàn)車千乘。屈原就是楚國的一個大臣,屈原給楚王獻了許多有利的政策,昏庸的楚王都沒有采納。有些大臣對楚王說:“大王,如果你聽了屈原的話,楚國將毀在屈原的手里,連您都活不成了!”楚王便將屈原削職為民,逐出京城。后來,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在陰歷5月5日這天,他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聽完爸爸講的故事,我不由自主地嘆息道:“多么悲壯的一幕呀!”
爸爸繼續(xù)說道: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粽子。”每年的五月初五,家家都備好粽子、雄黃酒,掛上菖蒲,為紀念屈原這位愛國詩人。聽完故事,我深深感到:屈原是愛國之人,卻連遭排擠。滿腔悲憤的他,不愿與那些貪官污吏同流合污,茍且偷生。萬般無奈之下,他投江自盡,希望以此來警醒世人。
吃著香噴噴的粽子,媽媽問我:“你覺得屈原身上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呢?”我若有所思的說:“我們要學習屈原寧死不屈、堅持真理的精神.” 媽媽說:對,“過端午節(jié)的意義,不僅僅在于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吃粽子,更重要的是要把屈原的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