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讀書隨筆
《沉思錄》是古羅馬唯一的一位哲學(xué)家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這是一本由自己與自己的對話所寫成的書,下面是第一范文網(wǎng)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沉思錄讀書隨筆篇1
讀《沉思錄》時,總感覺它不是有某種體裁的書籍,而更像是作者在戲言自語,一開始覺得很乏味,可是在讀完第一章時卻發(fā)現(xiàn):這都是我們明白的道理,可我們卻沒有遵循,這本書正是告訴我怎么樣實踐它。
從這本書中,我發(fā)現(xiàn)了我作為一個青少年,一個朝氣蓬勃的青少年所應(yīng)該做的、不該做的、該忍耐的、該發(fā)泄出來的……我從中懂得了:人與人要相互體諒,不要因為一點小事鬧翻;我們要遠離奢華的生活,因為我們不賺錢,花的都是父母的錢;我們要學(xué)會忍耐,學(xué)會避讓,因為憤怒就是在摧殘自己……像這樣的道理,這本書解釋了很多,我想,如果我們想做好這些,就一定可以做好,雖然有些有點難,但是難做不等于不能完成,我們只有具備了這些品質(zhì)才能更進一步,才能再次升華。
《沉思錄》這本書在幫助我前行,引領(lǐng)我探索人生的意義,找到自我的價值,雖然我們難以改變周圍的世界,可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沉思錄讀書隨筆篇2
“這不是一本時髦的書,而是一本經(jīng)久的書,買來不一定馬上讀,但一定會有需要讀他的時候”--------這是何懷宏對于《沉思錄》的評價。一點都不錯,除拿起這本書,我的腦子很亂,感覺作者寫得也很亂,不能進入到書里的境界。但是,某天,我放下手中的一切,平靜下煩躁的心情,把書捧起,漸漸地,被作者的精辟觀點,深刻的思想所吸引,沉入到其中,不能自拔。
豐富的人生造就敏銳的視覺-----對作者的評價
“馬可·奧勒留是一個悲愴的人,在一系列必須加以抗拒的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就是想要隱退去過一種寧靜的鄉(xiāng)村生活的那種愿望。但是實現(xiàn)這種愿望的機會始終沒有來臨”這是羅素對于作者的評價。沒有豐富生活經(jīng)歷的人是不會有深層次的感悟的,內(nèi)心世界也不會如此浩瀚。說他是個悲愴的人,想必作者經(jīng)歷了太多的世事磨礪。豐富的人生是好作品的基礎(chǔ),豐富的人生促使作者寫出了精神盛宴。一些我們生活中不經(jīng)意的感受竟然如此觸人心弦。
使你的智慧僅僅用于正直地行動----摘自作者的觀點
自以為聰明之人做出不“聰明”之事大有人在,所有的貪官那一個不是“聰明”之人,不“聰明”能走上為官仕途嗎?沒有官那來的權(quán),沒有權(quán)到那里去貪,不貪能繩之依法吃獄中之苦嗎?在社會上把自己視為非常“聰明”的人,就等于把自己已置于“愚蠢”的行列里來了,毫無疑問,越是精致的,便越是脆弱的,相反,傻瓜的腦袋才是世界上最硬的。當然,并不是說聰明不好,聰明是人的智慧體現(xiàn),要把聰明的才智用到正道上去,這才是真正的聰明之人。
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遺忘了----摘自作者的觀點
最長久的名聲也是短暫的----摘自作者的觀點
非常正確。歷史不代表未來。成功一次并不能永遠使自己處于優(yōu)勢。從我們學(xué)生時代到成為社會的一分子,我們都能感受到這句話的意義。往往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稍一松懈就失去了優(yōu)勢。人生就像一座山峰,永遠需要我們不斷攀登,沒有停歇的時候。關(guān)注要我們的每一步,走好我們的每一步,不要去遙望山頂,因為那太遙遠,也不要看腳下,因為已經(jīng)走過了。在上山的過程中不要被負過多的包袱,包括名聲。名、利都是身外之物。
沉思錄讀書隨筆篇3
早就耳聞《沉思錄》是一本好書,但我總認為這樣的書太過高深,不適合我們讀?墒,當我真正接觸到它時,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是大錯特錯了。北京大學(xué)教授何懷宏曾經(jīng)說過“這不是一本時髦的書,而是一本經(jīng)久的書,買來不一定馬上讀,但一定會有需要讀它的時候。近兩千年前一個人寫下了它,兩千年后也還一定會有人讀它”。沒錯,這是一本經(jīng)久不衰的書,讀完它,我真的感覺受益匪淺。
美國的一位教授費迪曼在他的著作《一生的讀書計劃》中將《沉思錄》列為必讀書目之一,而溫家寶在視察南京工業(yè)大學(xué)時也曾說過《沉思錄》是他的枕邊書,他可能讀了有100遍了,天天都在讀,由此,《沉思錄》的價值可見一斑。
《沉思錄》是古羅馬唯一的一位哲學(xué)家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這是一本由自己與自己的對話所寫成的書,因此字里行間出現(xiàn)的不是“我……”,而是“你……”,這就讓人感覺這些文字仿佛是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樸實真摯,直抵人心。作者馬可·奧勒留在位近20xx年,這是一個戰(zhàn)亂不斷,災(zāi)難頻發(fā)的時期,所以作者通過《沉思錄》表達了自己對身羈宮廷的自身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欲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
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學(xué)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接下來,我就談?wù)勎覀人的幾點感悟。其一,馬可·奧勒留說,我們都要準備碰到各種各樣的不好的人,但由于他們是我們的同類,我仍然要善待他們。不要以惡報惡,而是要忍耐和寬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這就是人的義務(wù)。要惡人不作惡,就像想讓無花果樹不結(jié)果一樣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要完成自己的義務(wù)就夠了,對于其他的事情完全不要操心,我們要表現(xiàn)得高貴,仁愛和真誠。是的,世界是復(fù)雜的,我們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對自己好。面對那些圖謀不軌的人,我們該做的就是寬容他們的罪行,并通過我們的善意感化他們,讓他們向善;反之,如果我們以怨報怨,那么,得到的將會是永遠的不安寧。
其二,“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遺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稱頌別人的威名后亦與世長辭”,這句話應(yīng)該可以說是我借的這本書里面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了,每一頁都印有這句話。從古至今,名聲始終在我國享有很重要的地位。不知有多少人勞碌一世,只為給后世留下名聲。我們都學(xué)過唯物辯證法,在此,不妨我們就用它來看待名聲。首先,當一個人想要有一個好的名聲之后,他就必然會為之而努力。這時好的名聲對他來說就猶如一個指路明燈,指引他不斷奮進。然而,一旦他的夢想成真了,他就必然會想盡一切方法來保持它,此時的他整天勞碌,去只為了一個虛名,這又何必呢?何不學(xué)學(xué)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過一種逍遙自在的生活呢?因此,我們不能為“名利”而遮住雙眼,不能為“名利”所束縛而失去做自己想做之事的自由。
其三,“如果你能走正確的道路,正確地思考和行動,你就能在一種幸福的平靜流動中度過一生。這兩件事對于神的靈魂和人的靈魂,對于理性存在的靈魂都是共同的,不要受別的事情的打擾。好好地堅持正義的氣質(zhì)并實行正義,這樣你就能消除你的欲望。”走正確的道路,正確地思考和行動,這兩件事情談何容易啊!人的一生總會多多少少的走一些彎路,把彎路走直的人是幸運的,因為他找到了捷徑;把直路走彎的人是豁達的,因為他多看了幾道風景。不過,無論是彎路還是直路,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找尋正確的道路,只有路對了,所有的思考和行動才不會白費。此外,馬可·奧勒留還提出我們要消除欲望。自古儒家就宣傳禁欲的思想。當然,禁欲不是消除所有的欲望,人的衣食住行是正常的欲望,這當然無可厚非。準確的說,禁欲是要禁止各種貪欲。為此,我們要實行正義,只有坦坦蕩蕩,清清白白地做人,才能使自己的靈魂得到安寧。
其四,這本書是馬可·奧勒留對自己的反思,這正證明了一句話“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能夠戰(zhàn)勝自己的人,便能戰(zhàn)勝一切,而這也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一點。“待人寬,責己嚴”這句古訓(xùn)大家都知道,可是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又有幾人呢?因此,我們不妨把視線從別人身上移開,重新審視自我,以容己之心容人,以責人之心責己,這樣我們才能看清自己存在的不足而因此不斷完善自我。
……
總而言之,《沉思錄》這本書給我的感悟真是頗多。讀罷全書,我還在不斷地思考,思考……我明白了它的價值,也銘記了它給我的教誨,并會在未來的生活中將它好好地運用,實踐!
沉思錄讀書隨筆篇4
書桌上的白紙已經(jīng)被風刮得凌亂不堪,有的安靜地躺在地上。
我把窗關(guān)得留下一條縫隙——吃得稍肥的飛蛾無法進入的縫隙;然后,滿意地回到書桌旁,繼續(xù)沉浸在《沉思錄》中感悟人生。
“熱愛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運之線為你織造的一切,因為還有什么比這更適合你的呢?”
是啊,不要去埋怨自己所遭遇的,更不要去無謂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己能夠承受苦難,相信自己不是弱者,那么,你將會從苦難的歷練中渾然新生,猶如被烈火灼燒過的真金。
聯(lián)想到一些人,或富或貧,或長或幼,都有一顆赤子之心,即傅雷所說的那顆堅強的心。他們用自己無比堅強的意志力,將這種與苦難對抗的精神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們是英雄,偉大的英雄!
美國女作家之一海倫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英雄。在讀完她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之后,我被深深震撼了!那種心潮澎湃的感覺,我至今都難以忘卻;每每想起,心中的分量就又沉重些許。
曾在讀書筆記中寫下這樣一段話:“對于泰戈爾的‘距離論’和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萊特’,我極其贊賞;但海倫那一份不很優(yōu)美,也不很具有哲理的真切,竟讓我前所未有地怔住了。”
對于海倫的平身,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她自幼因病成為盲聾啞人,但其自強不息,克服重重困難讀完大學(xué)。一生寫了十幾部作品,同時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作家和教育家。
在此,先撇開一些表面的東西,注意整個過程。試想,如果一個人,沒有克服困難的過人毅力,沒有堅強的赤子之心,怎么可能接受神明的安排,又怎么可能從如此的遭遇中站起來呢?
這是一種屬于人類的潛志。它在我們內(nèi)心深處存活著,時刻等待著爆發(fā)。神明對于人類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但請不要抱怨或是慶幸,因為你現(xiàn)在的狀態(tài)都只是暫時的,每個人都擁有那種潛志,每個人都是有機會的,只要你去爭取,只要你好好把握。
在中國綿延的歷史長河中,也有著許許多多的英雄。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xué)臣著《史記》就有著一位偉大的作者。
司馬遷,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但他并沒有因此放棄自己,也沒有放棄寫書。在他寫完《史記》的同時,實際也為自己寫出了精彩的人格。
在我看來,這本《史記》的歷史意義,已不僅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從窄而言,是司馬遷的精神,從廣而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這條巨龍,在磨難中存活,歷經(jīng)五千年的風雨,蒸蒸日上。我們可以看到,在它的脊梁上,屹立著多少不滅的靈魂,它們將英雄的堅強詮釋,它們將英雄的精神發(fā)揚。
在神明的安排下行走,一路上,不停。
不屈于苦難的壓迫,不屈于遭遇的不公,挺起胸膛走下去。
感悟之余,回過神,微微光暈打在《沉思錄》的其中一頁上,有一只飛蛾,正在用自己臃腫的身體拼命往窗里擠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