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吃的散文隨筆
吃是一個與生命相伴始終的命題 ,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是第一范文網(wǎng)小編向各位推薦的有關(guān)吃的散文隨筆,希望各位能有所收獲!
有關(guān)吃的散文隨筆篇一
《吃》
作者:小蟲子不愛吃糖
似乎我從小就是一個吃貨,連嘴角也長了一顆好吃痣。
張愛玲也愛吃,她曾說“中國人好吃,我覺得是值得驕傲的”,所以我就一直因為自己是個“好吃鬼”而偷偷地驕傲。
艾青說,他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長大了的”,而我也是吃了農(nóng)村的山長大的。
吃山,家鄉(xiāng)的山是個寶庫。雖沒有“三寶”,卻猶如一個豐富的小賣部,里面藏了不少好吃的。
當(dāng)整個山林都還籠罩在銀裝素裹之中時,就有一些調(diào)皮的小鬼,從地底下冒出了頭,那就是冬筍同志。槍打出頭鳥,所以可憐的冬筍君便成了我們餐桌上的一道菜,嫩嫩的冬筍炒肉是我的大愛。最好吃的是才長出來的小筍兒,白白的就像《西游記》里剛長大的人參娃娃一樣,讓人看了,誰都忍不住咬傷一口。真嘗了一口,脆脆的有嚼味但又不老勁,好吃得不得了。除了新鮮吃,小筍兒還可以被曬干,做出筍干,等到臘月過年用來招待客人。把竹筍兒泡開之后,和排骨燉在一塊兒,濃濃的湯里既有筍的鮮味,又有肉的嫩,在大晚上光是想想想都讓我忍不住吞口水。再過幾個月,我的另一大愛“蕨菜兄”也冒了出來。我們的五一勞動節(jié),基本就是竄在各個山里,半天下來,臉被荊棘刺花了,衣服上被蒼耳粘滿了,但抱著滿懷的蕨兒,什么也顧不上,滿滿都是豐收的喜悅。把蕨子泡上兩三天,再與藠頭,臘肉炒到一塊,又是一道美味。
鄉(xiāng)下的小孩大多沒有許多零花錢的,我們的零嘴也多來自山中。每年夏初,城里的草莓上市的時候,我們也天天往山里跑。我們從長滿刺的野生莓樹上小心翼翼地摘下一顆顆冒著紅汁的小刺莓,一不小心就會被刺枝給劃破皮。紅滴滴的刺莓掛在樹上放大了看可不像圣誕夜樹上掛滿了小燈籠嗎。去得勤了,只覺得小刺莓熟得慢,偶爾有幾天忘記了去“巡查”,看到地上都是焉落的刺莓,懊惱得不行。于是我們又想出了絕招,把還沒熟透的莓摘回家,洗凈了,放上糖做成罐頭,更是有別樣的滋味。夏天除了刺莓還有茶包,就是長在茶樹上的白厚的葉子。越白越厚的茶包,就是越好吃的。春天茶樹開出的白色的花朵兒,里面藏了許多的蜜,吮上一口,甜滋滋的。秋天茶樹結(jié)出茶籽,曬干了可以打成茶油。到了秋天,是最熱鬧的季節(jié)。小山送走一批又一批客人,但它從未讓客人們空手而歸。這里面,最好吃的是野生栗子。剝開外面那層厚厚的刺殼,里面躺著兩三粒栗子。雖然沒有板栗那么大,卻脆得很,咬上去“咯吱”一響,又不會壞了牙齒。更有許許多多的我叫不出名字的,不知道是花是葉,是果還是根的東西,我們吃著它們長大……
家鄉(xiāng)的吃我數(shù)不盡,在這里長大,我成了一個名符其實(shí)的“好吃鬼”,也算對得起我嘴角的痣了。張愛玲在《吃》一文的最后寫到,“我很愿意在牛肉莊上找個事,坐在計算機(jī)前面專管收錢。那里是空氣清新的精神療養(yǎng)院。”而我,也正在懷念我的天然小賣部,懷念那些純真的年華。
有關(guān)吃的散文隨筆篇二
《吃野菜》
作者:玉龍生
苜蓿,是一種重要的牧草和綠肥作物,在我家鄉(xiāng)叫草頭。小時候,我和小伙伴們提著口袋,在綠茸茸的苜蓿地里,摘取油嫩的頭部莖葉,帶回家炒菜吃,或煮苜蓿菜飯,既填飽肚皮,又不必花錢。當(dāng)時正遇三年自然災(zāi)害時期,為生活所迫,青黃不接時,以苜蓿、薺菜、馬蘭頭、蒲公英等野菜充饑,吃多了就望而生畏,難以吞咽。
如今生活條件改善了,我和許多城里人一樣,偶爾心血來潮想買些野菜嘗嘗鮮,換換口味。聽說烏魯木齊市人民廣場早市上有苜蓿,我趕頭班車去廣場采購。廣場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旁路邊,到處是擺小攤的,一攤挨一攤,吆喝聲、叫賣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集市上雞鴨魚肉、時鮮蔬菜、豆制品、水果糕點(diǎn)……品種多樣,應(yīng)有盡有。我一個攤位一個攤位尋找嫩苜蓿,幾乎轉(zhuǎn)遍了整個菜市場,也沒找到。
忽然眼前一亮.那不是蒲公英嘛?久違了,蒲公英!這種野菜,在我家鄉(xiāng)田問路邊,隨處可見,想吃就采,十分方便。見到它,勾起了我少年生活的情趣。我不問價錢,迫不及待地秤了一公斤,乘興而歸,總算沒有白跑一趟。
聽集市上的菜農(nóng)講,現(xiàn)在野菜很吃香,城里人說野菜是純天然植物、綠色食品,營養(yǎng)豐富,吃了放心。難怪野菜生意紅火,供不應(yīng)求。這位菜農(nóng)不無憂慮地說,近幾年市郊野生植被越來越少,許多野菜不等長大就被連根挖掉,或被牛羊啃食。如此年復(fù)一年,總有一天會處于瀕臨滅絕的境地。
我想,菜農(nóng)的話有一定道理。盡管草本植物有驚人的生存能力,但也存在著資源保護(hù)問題。據(jù)悉,有些農(nóng)科部門已經(jīng)開始注意到野菜的開發(fā)利用,著手進(jìn)行人工馴化,培育優(yōu)良品種,研究栽培技術(shù)。不過,假如把野菜移到溫室栽培,又施化肥,又噴農(nóng)藥,恐怕這種人工野菜就不是名副其實(shí)的野菜了。
這天下午,老伴把蒲公英挑揀淘洗干凈,切碎后做了一盤涼拌蒲公英。正巧兩位老友來家作客,見到野菜,又驚又喜:“多年沒有吃到野菜了,你們從哪兒弄來的?我們怎么沒見過?”我說:“這是我一大早趕到廣場早市上偶爾碰到的,讓你們嘗嘗鮮。”
我們大口大口嚼著野菜,吃得津津有味,滿口清香,連聲贊嘆:“好吃!好吃!”我邊吃邊想,再過幾年,還能吃到這么美味可口的野菜么?
1999年6月
有關(guān)吃的散文隨筆篇三
《蘭州吃拉面》
作者:沈裕慎
我愛吃面食,但到了蘭州不吃正宗牛肉拉面,實(shí)在是有點(diǎn)說不過去的。別說吃了,就是看看也很爽目。蘭州牛肉拉面是蘭州市的一張“名片”,被網(wǎng)友評為中國“十大快餐第一名”,1999年被國家確定為中式三大快餐試點(diǎn)推廣品種之一,譽(yù)為“中華第一面”,與北京烤鴨、天津狗不理包子并稱為“中式三大美點(diǎn)”。
今春,我?guī)孜蛔骷遗笥讶ヌm州。那天飛機(jī)落地,時值傍晚,大家不愿吃中餐,于是吃蘭州拉面自然成了我們的第一選擇。蘭州拉面的牌子,掛得鋪天蓋地,有3200多家。拉面店之多,處處彌漫著一種沁人心脾的清香,那便是蘭州拉面的味兒,聞起來就會讓我満口生津。我們決定在路過的黃河邊濱河西路的吾姆勒面店吃。馬路兩邊停著不少車輛,原來都是吃牛肉拉面的。要吃精工制作的拉面,急是急不得的,那就好好等吧,沒誠意還想吃正宗的拉面?我們排了大約有10多分鐘的隊,才加入了品嘗的行列。
蘭州拉面興起于光緒年間。這不禁讓我深思,當(dāng)時那個動亂的時期,老百姓也沒忘琢磨如何吃得好,可見真是民以食為天。蘭州牛肉面帶著有鮮明的地域文化,這種文化,包含了當(dāng)?shù)氐娘L(fēng)土人情,又源自當(dāng)?shù)厮痢⒏瓯、?qiáng)光、大風(fēng)吹、蓬蓬草等等。正宗的牛肉面講究蘿卜白凈,辣油紅艷,香菜翠綠,面條柔軟,滑韌爽口,湯計諸味和諧,香氣年鼻。據(jù)說,牛肉拉面是回族人馬保子于所創(chuàng),面粉大多選用優(yōu)質(zhì)精粉,富含面筋,韌性較強(qiáng),這樣才能經(jīng)得起拉面師傅的“錘煉”。為了顯示技術(shù),拉面師傅年得狠,當(dāng)場揉面,他那嫻熟的絕活真讓我瞠目結(jié)舌,目不暇接。他拉伸數(shù)次,上下抖動,一會兒功夫,像變戲法似的,一碗清醇可口的面條便做成了。面條完全可以照每個人的要求而做,或圓或扁,或精或細(xì)。你要喜歡圓面條,可以選擇粗、細(xì)、二細(xì)、三細(xì)或細(xì)如絲線的“毛細(xì)”;喜食扁的,可以選擇寬如腰帶的“大寬”、或形如草葉的“韭葉”;想吃出個棱角分明的,拉面師傅會為你拉一碗特別的“蕎麥楞”。拉到得意處,師傅還會來個華麗亮相,讓客人摸摸,以示手藝精湛,童叟無欺。
熱氣騰騰的牛肉面上來了,就像澄澈的湖面。蘭州牛肉面講究“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即牛肉湯色清氣香,蘿卜片潔白純凈,辣椒油鮮紅漂浮,香菜、蒜苗新鮮翠綠,面條則細(xì)細(xì)地,柔滑透黃,因為我選的是圓面“毛細(xì)”。我顧不得許多,撥開漂浮在上面的辣椒紅油,一筷子面就進(jìn)了嘴,就像孫悟空念動了避水訣,滾燙的湯在嘴里立刻閃向兩邊……一陣風(fēng)卷殘云,一碗湯面吃了個精光,我還添了2斤半牛肉分給文友。
蘭州拉面的特點(diǎn),是碗大、湯多、面少。其實(shí),面也并不少,一袋50斤的面粉,要拉170到180碗的面,每碗3兩左右,加上牛肉及湯料等,碗又大,吃得我直不起腰來。對了,在享用拉面之前,可別忘了用筷子輕輕地攪拌,這樣的味道才能足夠地潤入到面條之中,吃起來更覺得清香可口。
在拉面館,我總會聽到顧客這樣的要求:老板,多放點(diǎn)辣子,多放點(diǎn)蒜苗,多來點(diǎn)蔥花,多舀點(diǎn)湯,面團(tuán)子扯大一些……因為好吃嘛,所以貪多。吃面前,先倒點(diǎn)醋,這樣面湯喝起來舒心,頗為解乏。手工面條吃起來勁道有味,所以很多北方人同情我們南方人沒有吃到過好面。一大碗見底可能還只是半飽,加個雞蛋,切一份牛肉,先把肚子填實(shí)了,先吃面后喝湯,再難打發(fā)的饞蟲也打發(fā)了。
大家嘖嘖稱贊的同時,便討論起蘭州拉面為何特別好吃?作家李老先生說,如果說天下面條之變,萬變不離其宗,蘭州的面卻獨(dú)樹一幟。比如說,一般面條進(jìn)嘴味道都向左轉(zhuǎn),而蘭州牛肉面卻是向右拐。這出人意料的急轉(zhuǎn)彎所為何來?因為蘭州拉面是蓬草燒成的灰化成水發(fā)的。這種獨(dú)一無二的發(fā)面方式,造成了蘭州牛肉面獨(dú)步天下,讓所有蘭州的人過嘴不忘的局面。
蓬灰,是西北特有的一種野生植物蓬蓬草,深秋枯黃后燒成灰,其主要成份是碳酸鉀。蘭州拉面非用蓬灰水和面不可,否則,既抻不出細(xì)如面線的“一窩絲”,也不會有筋道柔韌的口感。“面客”詩人大山說:“主要是工藝純正,蘭州拉面往往由膀圓力大的西北小伙子先將大團(tuán)軟面反復(fù)搗、揉、抻、拉、摔、摜后,捋成長條,揪成茶杯粗、筷子長的一條條面節(jié)。”當(dāng)?shù)孛朗匙骷荫R先生補(bǔ)充道:“原料是最重要的,拉面用的牛肉是產(chǎn)自甘南和青海的牦牛。在海撥3000米以上、無污染的草場環(huán)境天然放養(yǎng)的牦牛,味道自然鮮美。”
這個世界不怕貴,只要有錢,都能買來。而真正珍貴的,是錢買不回來的。在甘肅,這個蓬灰也許不值錢,到了上海,卻生生發(fā)不了這個味兒的面。錢多讓人驕傲的時代慢慢滑過了,稀有讓人自豪的時候來臨。所以,蘭州拉面沒什么,但是民心工程。在甘肅,什么漲價還好說,就是拉面不許漲。肉少點(diǎn),也要讓老百姓吃到兩塊五一碗的面條。牛肉多少決定拉面價格,卻不能決定拉面味道。
蘭州的拉面館似乎沒啥檔次,那些蹲在路邊低矮簡陋的面館前吸溜吸溜吃面的人,也許他站起來,掏出紙巾擦擦嘴,直接開上了寶馬車。最不值錢的空氣和水,我們無法離開須臾,就像牛肉拉面。蘭州人可以不開寶馬車,但一天不吃幾塊錢一碗的拉面,相當(dāng)于人生少了三分之一。
蘭州大街上的拉面館,格局大同小異,極具特色,多以綠色為主調(diào),大部分都是玻璃窗,掛著擋風(fēng)的塑料片兒,門框上鑲著金色的裝飾品,以示肅穆。服務(wù)員們大都是清一色戴著白帽的小伙子,跑腿麻溜兒,做事快,一個拉面,一個下面,一個舀湯,一個放作料,整個過程下來不到3分鐘,比肯德基那種做好存在保暖箱的做法,應(yīng)該更新鮮、更健康一些呢。
以后幾天,我們過足了吃拉面的癮,但我一直在想:蘭州的牛肉拉面從不有“正宗”兩字,而其他地方有“正宗”兩字的蘭州牛肉拉面,卻并不正宗的,想想真的是有點(diǎn)好笑。因為,惟有蘭州拉面,才是真正的金牌拉面,入口綿軟,風(fēng)味獨(dú)特……不是嗎?蘭州拉面在滿目蒼涼、黃土戈壁遍布中點(diǎn)就了一道獨(dú)特的風(fēng)景,并已成為我國大西北一種珍貴的拉面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