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散文隨筆
心情如羽毛,每天都掉落。那么,你該如何寫好心情隨筆作文呢?下面是第一范文網(wǎng)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心情隨筆作文,希望你喜歡。
心情隨筆作文篇一
小時候,單純地以為人只有兩種心情:開心抑或傷心。
那時候覺得傷心是最讓人痛苦的一種心情,傷心時會嚎啕大哭,會歇斯底里。
長大后,才發(fā)覺原來在開心和傷心之間可以派生出許多許多不同的心情,其中有一種叫無奈的心情會讓人感到挫敗,感到無力可施,是一種比傷心更讓人沮喪的心情。
傷心,大多是因為經(jīng)歷了最令人失望、最糟糕的事件后產生的一種痛楚,因為經(jīng)歷了最失望、最糟糕的事件,因此也意味著以后所發(fā)生的總會比現(xiàn)在所經(jīng)歷的要好,因此你有理由對明天充滿信心。
太陽或許會被烏云遮擋,或許會下山,但注定還是會冉冉升起。所以,傷心所帶給人的痛是尖銳的、直接的,同時也是短期的、暫時的,痛過以后會復員、會不痛。
而無奈卻是對生存狀態(tài),對某些事件產生的一種無可奈何,一種無力可施。這種痛,或許不如傷心來得尖銳,但卻是深刻的,是持續(xù)的!我苦笑著,我掙扎著,卻發(fā)現(xiàn)沒有用,一切都是徒勞,我對自己產生了懷疑,不,應該說是更深刻的認識,我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渺小,發(fā)現(xiàn)了世界的殘酷,發(fā)現(xiàn)了很多東西不是你可以掌握,可以駕馭的。無奈,隨著長大越來越頻繁的被我所體會。
還記得年少時曾輕狂的以為自己無所不能,曾幼稚的認為自己可以撬動整個地球。那時候,不會無奈也不懂得無奈;那時候,心情總是很純粹,即便是痛也是最直接的痛。然而,生活卻在一步步地告訴你,其實有很多準則、很多習慣是不能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約定俗成的,你可以不喜歡,但你必須遵守。很多事件的發(fā)生往往是注定的,你不可能違背天意,你也沒有能力去撼動命運,你只能無奈,只能讓一種痛在心中蔓延……
其實,如果你能以一種相對平和的心態(tài),相對超脫的心境去看待無奈,你會發(fā)覺其實無奈也并不很可怕。
既然不能改變,就試著換種心態(tài)、換種方式去接受;既然注定要接受,就讓自己帶著微笑去接受。整日沉浸在無可奈何的痛楚中,你會感到更無奈、更痛楚。
也許,在無奈中微笑,你會體會到無奈所特有的那種愴然的美,會發(fā)覺無奈教會了你平和,無奈讓你變得成熟!
心情隨筆作文篇二
每每說到“孤獨”這個詞,總會想起很多年前在云南看到過的一個情景。
那是從昆明到畹町的路上,記不得是哪一段了,總歸這一程要經(jīng)過大理、思茅(現(xiàn)在的普洱)、楚雄等地區(qū),沿途都是高 山峻嶺,大客車要開三天三夜,一個人坐在鐵皮車上,咣當咣當?shù)責o所事事,窗外的風景看多了,便也厭了。最有趣的,莫過于看天上的云,從這個角度看像一只白象,幾個小時后,轉到另一個山頭,又看到這朵云,便像一座菩薩了。偶爾會看到對面的山腰上有一戶人家。木板的房子,屋后兩三株火紅的攀枝花樹,屋前幾分菜地稻田。更偶爾的,會在客車經(jīng)過的某個彎道上,突然冒出來一個蜷坐著的少年,茫茫然的,支著個脖子,不知道在等待什么,此前此后,數(shù)十公里,竟無人煙。
他從哪里來,他要到哪里去,他在想些什么,他將要做些什么?
以后,往往在一些很突兀的時刻,我會油然想起這個蜷坐著的少年。一絲沒有由來的擔憂,跟一個沒有由來的人兒一樣,如一道淡淡的陰影時隱時現(xiàn)地尾隨在我的旅途和往后的日子中。
在三十歲之前的某一段時間,我突然喜歡上了熱鬧的迪廳,越是熱鬧,越是喜歡。
站在那群染著一頭黃發(fā)的十八、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中間,盡管也只比他們大了七八年,我卻感到青春的枝葉正從我的身上嘩嘩地落下。這一刻,我會突然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孤獨。這種小小的孤獨,其實是很私人的,其實與別人無關,與生活無關,與哲學的孤獨和歷史的孤獨都無關的。它僅僅是一種偶爾會發(fā)作的病。
在變幻的燈光,迷離的人影中,在搖滾樂的驚濤駭浪中,人如一葉孤舟,搖搖晃晃地飄向一個離現(xiàn)實如此遙遠的彼岸。你甚至不能給自己一秒鐘的寧靜,否則,你就會被現(xiàn)實拉回到你自己。正是在這樣的一刻。我才刻骨地感受到,人為什么總是在音樂中顯得那么脆弱和易感。
在這個現(xiàn)代的都市中,我們的孤獨只因為我們彼此敵視,互懷戒心,只因為對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是那么的恍惚和恐慌。
搖滾并不能拯救什么,它只是讓你忘卻和逃避,在樂盡人散之后,搖滾所剩下的,便只是一堆茫茫無邊的孤援。如同那個安徒生童話中的小女孩,她劃完了最后一根火柴,風越來越大了,雪淹沒了整個城市,但上帝還沒有來。
傳染到我的生活中,便是超乎尋常的激越以及短暫激越后的沮喪。“我的文章,偏要如骨刺一般,鯁在某些人喉間,讓他們難受。”在那個時期所寫下的文字,無一不浸染上了這份偏執(zhí)和淡淡的哀傷。
雅典人蘇格拉底說,唯有孤獨的人,才強大。
法國人盧梭說,惡人才孤獨。
德國人尼采說,孤獨,你配嗎?
中國流行歌手張楚說,孤獨的人是可恥的。
到了生活日漸穩(wěn)定之后,我才漸漸從這樣的騷動中逃離出來。這些年來,我一直被看成是一個“成功男人”,每天西裝革履,出沒于各種金碧輝煌的高檔場所,每天與趾高氣昂的大小企業(yè)家、老少政治家們高談闊論,切磋交流。每天把時間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面包分發(fā)給大街上的每一個人,每天忙忙碌碌地會面、出書、講座、赴宴... ...
我知道,我其實并不熱愛這樣的生活,甚而竟還有點厭倦。但我總是情不自禁地深陷其中而無法自拔。我支付出所有的青春和熱情,都無非是為了博取一份世俗的肯定,而一旦得到了這一切之后,卻突然地發(fā)現(xiàn),要擺脫它卻比攫取它更難。于是便偶爾地會非常懷念過去那種焦躁不安的“迪廳時光”了。
然而我又隱約地知曉,青春的孤獨、成年的孤獨、中年乃至老年的孤獨,都是一些癥狀不同的疾病。每一個年齡段的人們都有著各自的孤獨。你無法返身拾回你的過去了。你必須沉浮在現(xiàn)在的時光之河中,撈取另一份生活的感悟和失落。
我想,現(xiàn)在這樣的時候,或許是中國自“五四”以來,道德界最孤獨的時代。許多年前知識階層以身相許的理想如同失蹤的星辰無跡可尋,在一個時時處處以金錢來衡量存在價值的大商業(yè)年代,當我們把雙手舉過頭頂,當南回歸線的陽光直射我們的雙眼,當暖味的都市氣息如亞熱帶的青藤般纏繞住我們,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所謂的“孤獨”,竟會顯得那么的做作和矯情。就如同我此刻在電腦前漫無邊際地打下這些漢字一樣,其實我的內心卻不清楚到底要向誰傾訴一些什么。
我真的并不十分地知道:我們?yōu)槭裁垂陋殹?/p>
此刻。我正坐在大運河畔的一幢29層高的寫字樓里寫字。暮月下的晚風在都市的高空中飄搖而過,在并不嚴密的窗戶上擊打出一聲聲微微的呼嘯。窗外,夜燈如蛇,蜿蜒百里,沉睡中的都市如一頭孤獨的怪獸。
身后是喧囂紅火的塵世,眼前,通往孤獨的小道上,正大雪彌漫。
的確,所有喧囂的事物,包括喧囂的人生,都是很孤獨的,無非,我們并不感知。
心情隨筆作文篇三
幾年前,我有兩家經(jīng)常光顧的私藏服裝店,在同一條路上,相隔不過步行五分鐘的距離。
一家店的老板是個學服裝設計的高冷妹子,對人愛理不理,價格挺貴,很少在店里,留個同樣話少的小姑娘看店,據(jù)說是家里親戚,一脈相承高貴冷艷,很少主動招呼客人,只冷冰冰報個價格。店堂布置其實挺有特色,極簡性冷淡派,摒棄一切飽和色塊,一進門就讓人清心寡欲節(jié)制得不行,配上滿屋子山本耀司風格的衣服,用料講究、創(chuàng)意十足、剪裁巧妙而且十分實用。
平心而論,這家店很有特點,但是門可羅雀,我很為店能開多久擔憂,要是關門了,我就少了一間可以挑衣服的私藏,這里即便貴點,也好過商場里很多國內外差異巨大天價而莫名的品牌。有一次,中獎般趕上老板在,作為買過幾件衣服的老客,她也不太好意思完全扮冰雪皇后,我很小心地問,要不要適當做些活動或者宣傳吸引更多的客人。
她揚著鮮艷欲滴的紅指甲——這好像是她身上唯一的飽和色,斬釘截鐵地回答:不,服裝本來就是個性化的東西,吸引那么多不相關的人干嘛。
聽起來也對,不是有個詞叫“饑餓營銷”嗎?可我總是隱隱覺得,“饑餓營銷”是擁有足夠多的支持者之后的擇優(yōu)選擇,顧客基數(shù)不夠再搞“饑餓營銷”,結果就真的餓死了。
我也明白,每個文藝女青年心目中都有個服裝店夢,或者咖啡館夢,都是極度自我的夢想,但是,在我有限的經(jīng)歷中,那些生意好的看似個性十足的品牌或者店面,無一不是特色化商業(yè)運營的成功案例,離開可行性完全拼個性,往往生存不下去,又何談“自我”。
只是,這些道理,很多致力于“小而美”產業(yè)的女文青起初都聽不進去,在她們心里,個性壓倒一切,不性格毋寧死。
就像做人一樣。
我憂心忡忡地走出這間店去街角的另一家,兩家店簡直就是南轅北轍的經(jīng)典案例。
街角的這家店一派活色生香的暖艷,冬天暖氣開到最大,大到讓人誤以為夏日近在眼前,興興頭頭采購春裝新款;夏天冷氣開到最足,足以賣出剛上市的秋裝,還能預售掉產品雜志上的冬裝新款。老板招牌一樣穿著店里的衣服,熟稔地招呼每位顧客,問起家里的孩子或者狗,不過挑衣服得預約,理由是同一時間接待太多的顧客影響服務質量。
這家店的衣服不見得多有個性,很多非常大眾的款式,甚至個別服裝稱得上俗艷,看上去根本賣不掉的樣子,所以,我對老板最大的好奇心是:那些看上去賣不掉的衣服最終都到哪兒去了?
某個顧客稀少的下午,我捱到店里最終只剩下我一個客人,指著衣架上我不喜歡的衣服問她:“這些衣服誰會買呢?一點都不好看。”
老板微笑:“當然有人買啦,你不喜歡不代表別人不喜歡,賣衣服的大忌是自以為是地賣自己喜歡的款式,不考慮顧客的需求,我又不是川久保玲或者王大仁,隨便披塊布都有人買賬覺得時尚,沒有那個資本不能隨便講自我。”
我瞥了眼她的桌子,上面放了本帕科·昂德希爾的《顧客為什么購買》,這本零售業(yè)的圣經(jīng)我自己看是因為在媒體負責商業(yè)廣告運營,我第一次見到一家不大的服裝店店主愿意花這么大心思研究購買心理學,而這些年,我身邊很多樸素的人,給了我很多樸素的驚喜和欽佩。
我忍不住問:“難道衣服不是非常自我的選擇嗎?”
她一邊整理衣架,一邊慢悠悠地答:“衣服和人一樣,既要有敢做自己的膽量,更要有能做自己的資本。不是你覺得自己有個性就有個性,要世界承認你有性格才真是有性格,不然,自我給誰看呢?沒有堅持自我的資本,就老老實實做家普通店,賣點大路貨,逼格不是裝出來的,得真有實力才行。至少現(xiàn)在,我賣不了那么有個性的衣服,這是我開倒了一家店之后的心聲,不想我第二間店也倒掉。”
三十多歲的老板,原來二十來歲也開過一家只賣自己喜歡的服裝店,很不幸地倒閉了,現(xiàn)在這個,是她深思熟慮之后的第二家店,生意紅火。
坦率的說,我很清楚,自我與自由都是奢侈品,非常昂貴,需要強大的資本后盾與心理建設,如果沒有,安安穩(wěn)穩(wěn)做個普通人,踏踏實實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裝逼擺酷,也是自知之明。
就像這家店的老板,很清楚自己的實力,以及顧客定位和喜好,到了一定年紀,不再不切實際地任性,倒也生活得周全。
而安穩(wěn)的普通人,可能意味著要賣自己并不喜歡的衣服,忍受不熱愛的工作,忍耐矛盾重重的婚姻,有些無法脫俗的趣味,不能想走就走的旅行,很多普通人,包括我自己,都想著怎么打破現(xiàn)狀,做個更好的自我,只是,破局既需要勇氣更需要資本,世界上有太多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希望在平凡的框架里做出不凡的改變,希望賦予“自我”更多耀眼的光環(huán),只有膽量,沒有資本,越是努力折騰,越是殺傷力大。
既要有敢做自己的膽量,更要有能做自己的資本,的確是生活平順的哲學。
后來,高冷妹子的店開不下去,轉讓給暖艷老板,成了她更加紅火的第三家店。
或許,就像笛安說的,從一開始以為這個世界上只有自己,到明白自己的天賦其實只夠做個不錯的普通人,然后人就長大了。(文/李筱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