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童年作文
一起來回憶我們曾經(jīng)的故事,一起來回憶一下我們小時候曾經(jīng)吃過的零食,來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一點點長大的。
還記的那個時候的爆米花嗎?一個老頭背著一口葫蘆樣的黑鍋,那個時候,他是最受歡迎的魔術(shù)師;還有一種東西叫做棉花糖,那是最不可思議的小吃,5分錢一團,一小勺糖,一團團棉花就出來了,棉花能吃,還是甜的;那種紅黃鐵罐的麥乳精和長江牌奶粉,就是那時的大眾化營養(yǎng)品了,經(jīng)常背著父母偷偷干吃還不沖水,還記得麥乳精和現(xiàn)在的麥片味道有點象;過年時才能盼到那種用面粉和糖做出來的蛋卷;你還記得那時的蛤蟆酥嗎?還記得泡泡糖嗎?長長的一條,用一半紅一般白的紙包著,上面還有小姑娘在吹泡泡,記得那個泡泡糖是上海生產(chǎn)的,5分錢一塊,在大大出世以前,那絕對是個大哥大。我們小時候吃過的零食還有酸梅粉,棕色的,一小袋一小袋的,里面有個小勺,勺子上面有個小動物或戲劇人物;還有雞蛋片,麥芽糖,至于還有一種叫貓耳朵的,現(xiàn)在不多見了,當然這些東西對現(xiàn)在的孩子來說,已經(jīng)不能用“普通”兩個字來形容了?赡苡行〇|西他們甚至沒有見過,但在我們小時候確實很受歡迎的。
除了這些,值得我們回憶的還有很多很多,還有一些和現(xiàn)在比起來非常單調(diào)但又陪我們度過童年的卡通片。
來自日本最早的《鐵臂阿童木》,片中聰明的阿童木對當時的孩子有著極大的吸引力,人們在記住阿童木的同時,也記住了日立牌電器,從那個時候起,以日立為代表的日本電器就和阿童木一起走入了千萬個中國家庭;跟著來的就是《森林大帝》;小女孩們最愛的《花仙子》;《聰明的一休》,善良的小葉子,鹵莽的新佑衛(wèi)門,和藹的長老以他們充滿哲理的動人故事深入人心,孩子們紛紛以一休作為自己的榜樣,這部卡通片給我們的童年帶來了很多溫馨的回憶。相信你一定還記得阿滋貓,不過《藍精靈》里你能說出幾個呢?藍爸爸,藍妹妹,聰聰,藍藍,苯苯,厭厭,樂樂,健健,愛愛,美美,有愛做蛋糕的藍精靈,有愛做木匠的藍精靈,有愛吹小號的藍精靈,有愛照鏡子的藍精靈,他們都非?蓯郏浅B斆,而且有著非常值得學習的團隊合作精神。
小時候幼兒園聽得最多的是“太陽光,金亮亮,雄雞唱三唱,花兒醒來了,鳥兒忙梳妝,小蜜蜂采蜜糖,幸福的生活從哪里來,要靠勞動來創(chuàng)造”,老師常常教育我們,要象蜜蜂一樣勤勞;從 “我在馬路邊檢到一分錢,把它交到民警叔叔手里邊”開始,到“小燕子穿花衣”;到“泥娃娃”;到“沒有花香,沒有樹高”;到我們的少先隊歌;到“讓我們蕩起雙槳”,就是這樣的歌曲,伴隨我們一點點成長起來。
70年代出生的人,是最后一撥男女生心里明明有好感卻故做嫌惡狀在課桌上劃“三八”線的人;是最后一撥開會冷場,有事沒事就開唱“沒有花香,沒有樹高”的人;是最后一撥接受計算機啟蒙教育時還見識過basic語言的人;是最后一撥賴在別人家看電視死活不肯回家,有過被父母打罵經(jīng)驗的人;是最后一撥“六一”節(jié)還必須找齊白襯衫藍長褲白球鞋的人;是最后一撥和泥巴、過家家,彈彈珠、拍洋畫背著軍用水壺、揣著茶葉蛋春游的人;是最后一撥用過糧票、油票、布票、拎著瓶子打醬油的人;是最后一撥對“五講四美三熱愛”倒背如流卻始終搞不清楚什么時候才能練成“四有”新人的人;是最后一撥告訴自己要有理想,有信念,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人;是最后一撥看小人書的人,厚的2分錢,薄的1分錢;是最后一撥男孩子喜歡滾鐵環(huán)、女孩子喜歡跳皮筋時唱著“我愛北京天安門”是最后一撥的人;每天存5分錢,指望小學畢業(yè)能去看天安門的人;;是最后一撥在寫作文時會寫著“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人;最后一撥當年在看了《排球女將》后,逢中日排球賽就緊張萬分,生怕日本真的練成“晴空霹靂”搶走中國女排五連冠的人,是最后一撥中學畢業(yè)時都要含著淚唱小虎隊那首《再見》的人; 最后一撥享受過品質(zhì)最佳的國產(chǎn)卡通片的人,《九色鹿》,看一回感動一回,《大鬧天宮》,讓我們初具審美的情趣;只要你生于70年代,那么我相信你一定能對這些產(chǎn)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