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寫作:中庸之道、逃離霧霾與歌星拔草
第一范文網(wǎng):相信許多人非常向往著田園生活,無拘無束。下面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中庸之道、逃離霧霾與歌星拔草》這篇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中庸之道、逃離霧霾與歌星拔草
耕讀生活漸入佳境,大有樂不思蜀之意。
好幾個朋友都在詢問我什么時候出游寫生,以往,每年外出寫生一、二趟已是常規(guī),而現(xiàn)在,廝守瓜堂,每天侍候瓜果蔬菜、澆水施肥、賞花品茶、看書作畫,已經(jīng)把紅塵俗世忘得差不多了。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也許,又該出山看看了?暫時不想走太遠,這么多的植物在小院里等著我每天和它們"相看兩不忘"呢,那就到周邊的村落逛逛吧。
說來慚愧,蟄居數(shù)瓜堂將近一年了,到鎮(zhèn)上逛市集不超過五次,有次散步走得遠一點,直到村里去,結(jié)果遇到幾只土狗,沖著我狂吠,興致全消,廢然而返。
還是自家小院樂趣多,坐也由我,臥也由我,左看是花,右看是花。
酸甜半熟枝頭果,紅白爭開屋角花,地上紅磚錯落、樹影斑駁,靜坐樹蔭下,茶煙裊裊,清風(fēng)娓娓,花開花謝,云卷云舒,不經(jīng)意間,物我兩忘。
第一次采摘自己親手種植的蔬菜,莫名有種儀式感,一是這些蔬菜不施化肥不噴農(nóng)藥、自己親眼看著它們長大,二是多少有點心理作用吧,吃起來覺得爽脆可口、清香四溢。
此刻想起,不禁失笑,一蔬一飯,平凡生活,大書特書,未免矯情。
不過,人類聚居城市才短短幾千年,寫入人類基因的十多萬年的森林山居生活方式,非短期所能改變,除了少數(shù)基因突變的人,大部分人都會對自然環(huán)境有親切感,是實情,不算矯情。
小西紅柿苗結(jié)果之多,令我驚嘆不已!當時收采了第一茬,以為再等剩余的那些果子成熟、收完第二茬后,這枝小苗就該功成身退了,不料,收采了第二茬,它竟然又長出小黃花,幾條嫩枝一直往上竄,似乎還能綿綿不斷的開花結(jié)果。
我決定把它列為重點觀察對象,看看它到底能發(fā)展到什么樣子,于是乎,用了半個上午,移植到大箱里,堆肥培土,細心編扎了框架,不懂得是否要剪枝疏葉,不管了,后面的故事是否精彩,就看它的表現(xiàn)了。
小芒果每天掉落不少,惋惜不已,不知是蟲是病,似乎兩者都有,有的樹葉上斑斑點點滿布蟲口,正在實施噴灑大蒜水、辣椒水,靜候結(jié)果,非萬不得已,農(nóng)藥是最后的選項。
前天看到牽;ㄌ俾嫌袔字恍∠x子,懶得一一捕捉,返身回屋拿出黑旋風(fēng),輕輕一噴,蟲子應(yīng)聲而落,心中竊喜,想著:有這個大殺器,花草除蟲當不費吹灰之力!過了半小時,再一看,那些葉子也發(fā)黑枯萎了,又是訝異又是心疼,黑旋風(fēng)藥效強烈,橫掃一切,奈何!
鄰居老大姐過來視察我的菜地,嘖嘖驚呼:
"唉呀呀,這么多耗子,拔掉,趕緊拔掉!"
她說的"耗子"是指那些閑花雜草,不知是哪里的方言。
我笑著告訴她,舍不得拔,這些雜草開的小花、黃芯白瓣,很漂亮!
她大惑不解,可能覺得我這個人有點怪異吧,反復(fù)勸說雜草搶肥、遮陽、不利蔬菜生長等等,我覺得溝通有點困難,只好笑而不語。
也許,她有點強迫癥?也許,多年的觀念根深蒂固?總之就是,看到菜地里有雜草,必欲除之而后快,要不是隔著籬笆,說不定她要親自動手幫我拔除了。
還好,我趕緊轉(zhuǎn)移話題,敷衍了一會,老大姐笑著告辭而去。
晚上無聊,在燈下翻看《中庸》: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一點感想,大概是缺什么就想要什么吧,圣人大力提倡中庸之道,正是由于國人過于極端:
對待生活,要么是實用至上,為博取功名利祿無所不用其極,別說一般的農(nóng)夫市民,就連那些飽讀詩書的仕大夫都認為建功立業(yè)、高官厚祿、光宗耀祖才是正經(jīng)事,所有閑情逸致都是玩物喪志,詩詞書畫是雕蟲小技,壯夫不為,栽花種草、品茶喝酒簡直是墮落。
實用主義,古已有之,于今為烈,看看每年書籍銷售數(shù)據(jù)便知,成功學(xué)、勵志湯、效率狗之類的圖書占了百分之八十。
要么走向另一個極端,視金錢如糞土,遑論功名利祿,甚至連一切物質(zhì)都是骯臟污穢之物,恨不得拔著自己的頭發(fā)飛到天上去,以弱為理,以窮為榮!
如《聊齋.黃英》中的描述,馬子才喜歡菊花,傾盡財力采購種植,是雅事,然而家里揭不開鍋,妻子餓得半死,陶生勸他,可以培植出賣部分菊花,既滿足了自己的愛好,又能解決生活開支,馬生聞陶言,甚鄙之,曰:"仆以君風(fēng)流雅士,當能安貧;今作是論,則以東籬為市井,有辱黃花矣。"陶笑曰:"自食其力不為貪,販花為業(yè)不為俗。人固不可茍求富,然亦不必務(wù)求貧也。"
既不蠅茍為物奴役,又不至極端鄙視物質(zhì)、不食人間煙火,如世說韓豫章所言:"人寧可使婦無裈邪?"(作為男人大丈夫,窮到自己的老婆沒褲子穿,有什么光榮的?),先責(zé)任,后夢想,這才是豁達平和的中庸之道!
我在旅游寫生途中,曾見過某些教徒,自己一家人住在破房子里,把大部分家庭收入捐給廟宇,甚至用數(shù)月時間拖家?guī)Э谟霉蛐蟹绞角Ю锍?一路磕頭拜過去,極費時間),別人的生活方式我不予置評,但是,倘若問我,我覺得家長首先有責(zé)任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好的生活環(huán)境,花點時間,把破房子修一修,合理安排有限的家庭資金,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們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更好的發(fā)展前途,行有余力,再為自己的信仰買單。
以前啰嗦過很多次了,我既不喜歡一天到晚加班加點滿腦子都是錢錢錢,也不鼓勵為了追求夢想不屑謀生睡樓梯底到處蹭飯。
所以,小院清幽,一半種植無用的花草,一半種植有用的瓜果,一半時間賞花喝茶發(fā)呆,一半時間畫畫訂單講講課,半雅半俗,半閑半忙,是為中庸!
仲尼曰:"君子中庸,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當然,精微之極致也。"
孔夫子到底是藹然仁者,能理解和欣賞:
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不改其樂;
暮春三月,輕衣郊游,浴乎沂水,風(fēng)乎舞雩,歌詠而歸。
無論是山谷的清貧:小市人家只菜蔬,暮窗歸了讀殘書。還是荊公的悠閑:細數(shù)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一旦從物欲中掙脫出來,換上一種非實用的詩意眼光、靜心體驗,即便是平凡瑣碎的一簞一瓢、一草一木,都能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
夕陽芳草尋常物,解化都為絕妙辭。
在網(wǎng)上看到一組數(shù)據(jù):日本人將20xx年稱之為是"地方創(chuàng)生元年",原因是這一年搬離東京的人數(shù)超過了37萬,這些人在踐行一種讓人活的不累但也幸福滿滿的生活樣式。這正如本公號前幾篇文章介紹的書和電影:《京都山居生活》《明天也是小春日和》《小森林》《半農(nóng)半X的生活》《周末田舍生活》《斷舍離》等等,都是這一思潮的匯集。與國人逃離霧霾不同的是:部分國人未必真心喜歡和享受鄉(xiāng)居耕讀生活,只是迫于無奈,被霧霾趕了出來,如果霧霾警報解除,又遷回去了。歌手大貫妙子在《我的生活方式》一書中描述了她的鄉(xiāng)居方式:撤離東京,跑到神奈川縣葉山郡買下一塊地,邊哼著歌邊種田。有一天,她在拔雜草時忽發(fā)奇想,自問自答:我喜歡的事情到底是什么?是唱歌嗎?是與粉絲的互動嗎?或者多出幾張CD片嗎?……都不是,我還是喜歡拔草!自制涼拌小松菜,新鮮雞蛋做成玉子燒,雖然是單獨一人的寂寞餐桌,卻樂在其中,一口紅酒一口乳酪下肚后,幸福感也就上來了。她說:能這么活著,我打從心底里感激!深有同感!如有機會偶遇,敬她一杯!一笑。
作者:李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