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作文(2篇)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作文(1)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
周一睿
20世紀,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倫·凱勒,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女性,一個度過88個春秋,卻熬過了87年無光、無聲的歲月的弱女子。
然而,正是這么一個雙目失明、雙耳失聰?shù)娜,竟然畢業(yè)于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女子學院,并四處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
美國的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曾說過:“19世紀有兩個奇人,一個是拿破侖,一個是海倫·凱勒。”
大家都知道拿破侖是一位著名的軍事家,而海倫·凱勒為什么能與之比較呢?我覺得是因為海倫接受了生命的挑戰(zhàn),用愛心去擁抱世界,以超乎常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于在黑暗之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最后又把慈愛的雙手伸向全世界。海倫在黑暗中尋找光明,給無望世界帶來希望。
另外,在海倫的生活中,還有一位她的老師——安妮·莎莉文是不可或缺的,因為正是莎莉文老師不分晝夜地陪伴在海倫身邊使她能通過老師了解他人說的話,也正是莎莉文老師教會了海倫盲文,使她能“讀”書。
海倫在本書的最后一章《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設想了自己如果能有三天時間恢復光明所想看見的景物。我們這些明眼人是否應當像第二天就會盲一樣好好觀看這世間萬物呢?我們這些聽力正常的人是否應當像第二天就會聾一樣仔細傾聽呢?我們這些腿腳靈活的人是否應當像第二天就會殘疾一樣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呢?……我想以上問題或許都該回答“是”,而不是“否”。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作文(2)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讀過《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的朋友一定會被作者的堅強、奮斗、樂觀與勇氣深深感動。如果你還不了解作者海倫·凱勒,那么就讓我來向你作介紹吧。海倫·凱勒原來是位健康活潑的小女孩,在19個月大時,因一場急病導致失明、失聰和失語,從此小小的海倫·凱勒變得暴躁、任性和孤獨。直到七歲,,她在充滿愛心與耐心、曾經(jīng)接近失明、當時只有20歲的莎莉文老師費盡心思的引導下,走出了黑暗與孤寂,感受到了語言的神秘,領悟出了知識的神奇。從此,海倫·凱勒求知若渴,憑著自己驚人的毅力,在莎莉文老師的教育和幫助下,以優(yōu)等的成績完成了哈佛大學四年的學習,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文學學士的盲聾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凱勒將仔細端詳自己的莎莉文老師、親人、朋友,還有環(huán)視自己生活的環(huán)境;到森林進行一次遠足,放縱一下自己的眼睛;到博物館對世界的歷史與未來、人類進步的奇觀作匆忙一瞥;看看黎明時由黑夜變成白晝的動人奇跡;到劇院或電影院享受色彩、優(yōu)美和動作的完美結合;瀏覽城市中令人敬畏的建筑藝術;漫步在大街、公園,瞧瞧萬花筒般五光十色的景象……“我的眼睛不輕易放過一件小事,它爭取密切關注它所看的的每一件事物。”“此后,我摸到每件物品,我的記憶都將鮮明地反應出那件物品是個什么樣子。”這三天對于海倫·凱勒真的是奢望。而我們已經(jīng)擁有了三千多天的光明,讓我們反省一下,我們是否都充分利用這天賦的五官和四肢去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和生活的美好了嗎?“善用你的眼睛吧,猶如明天你將遭到失明的災難。”的確,我們太幸運了,我們擁有美好的一切——健全的體魄、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優(yōu)秀的老師……從今天起一定抓緊每一分一秒,不要讓光陰虛度,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要像海倫·凱勒那樣,不埋怨、不放棄,好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奮發(fā)學習,以微笑面對厄運,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以杰出的成就顯示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