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朝三暮四”新解
大家都知道“朝三暮四”這個成語吧?故事說的是宋代有個養(yǎng)猴人,因為糧食收成不好,就跟猴子們說:“現在糧食不夠,得節(jié)約點吃。以后每天早上吃三顆橡子,晚上吃四顆! 猴子們聽了很生氣,吵吵嚷嚷著嫌太少了。養(yǎng)猴人連忙改口說:“那就早上吃四顆,晚上吃三顆!焙镒觽兌紳M意地接受了。其實一天的食物總量還是七顆橡子,只不過早晚分配不同。這個成語用來比喻玩弄手法欺騙人,也諷刺那些像猴子一樣不仔細辨別事情真相、容易被愚弄的人。
但我對“朝三暮四”卻有不同的理解。猴子們早上多吃一顆橡子覺得開心,一整天心情都好,晚上反正吃完就去睡了,少吃一顆也無所謂。而且俗話說:“早上吃得飽,中午吃得好,晚上吃得少。”那么猴子們選擇早上比晚上吃得多,不是很符合養(yǎng)生之道嗎?所以我覺得猴子們很聰明。
爸爸媽媽聽了我的觀點后都笑了,夸我的解讀不僅很有新意,而且挺有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