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讀”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人讀過書。但是人們讀書的方式都不一樣。有的人是囫圇吞棗,有的人是走馬觀花,有的人是精讀細品。人們有很多種讀書的方式,就要看你怎么去讀。你讀書的方法,決定了書對你的作用的大小。
中國臺灣作家劉墉曾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名叫《做個快樂的讀書人》這篇文章主要介紹劉墉的兒子在中國臺灣上國語課,班主任叫每個孩子每周回去讀很多書,下周要比誰讀的書最多。兒子在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因為他讀了兩千多頁書。他讀書的方法就是走馬觀花,十分鐘就讀一本書。爸爸知道后就告訴兒子讀書不在于讀得多快,讀書也不止是讀,而起還要做筆記,要吸取書中的知識,才算真正地讀書。
從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出讀書是不在于讀得快,讀得多。如果我們只求讀書讀的多。一生都在讀,沒有時間去運用書中的知識,那么讀那么的書又有什么意義呢?如果我們讀得快甚至連一幅插圖都來不及看,那其實就是在浪費你得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