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痛的作文議論文1000字
生物中講應激性一詞,指的是生命所共有的應對外界刺激的能力。哲學上盧梭也認為一切自然生靈均會為自我保存與同情共感而趨利避害。痛是那么的令人厭惡,以至于在世界各地都被用來懲惡罰奸;痛又是那么原始,以至于人類在面對白刃時的奔逃與雞鴨并無區(qū)別。作為文明開化之人,我們恥于探討具有這二性質(zhì)之本能與沖動。但其對文明發(fā)展與個人生命的影響卻是不同尋常,值得一說的。
有人說,痛而不掩是為本能,痛而不言是為人性。這說的很妙。忍耐苦痛,藏于心底是人類社會性帶來的有別于本能的技能,是人類智力的光輝對物質(zhì)世界黑暗的反抗。剛生下的嬰兒一無所知,他的哭鬧卻能讓全家小十人日夜奔走,疲倦不堪。這便是嬰兒無法忍痛之后果。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嬰兒尚且如此,請諸位設想一位身長八尺的青壯男兒若不能忍痛會對人類社會的關(guān)系、道德與秩序帶來怎樣的破壞。幸運的是,人類因機緣巧合有了學習能力、羞惡心與上進心這三門法訣。因故孟母三遷,因故羞己之恥,因故渴求發(fā)展。世人皆忍痛前行,因知惡言一出傷人羞己,不肯忍耐便一事無成。而黃毛小子耳濡目染于此社會風氣之中,故文明的春風代代無窮盡也。
有人說,仁者善忍痛,智者善言痛。的確,對于痛的共情是人類關(guān)系最強的粘合劑,也是歷史車輪最大的推動者。正與之前所言,世間萬物共有感痛、惡痛之行,但是人類獨特的社會合力是我們成為唯一一個痛定思痛的種群。這痛的來源有許多:自然災害、野獸侵犯、階級壓迫、專制獨裁……難以想象互不相識、地隔千里的農(nóng)民能為了饑餓而團結(jié)起義,這便是痛的聚合力。若這時有智者站出發(fā)表開天辟地之言論,則終將“批判的武器變?yōu)槲淦鞯呐?rdquo;,推動歷史與文明進入下一篇章,足見這痛的易處。
而我們又必將探討,是什么使人不懈努力、沒有盡頭?答案可能不合倫理家的夢想?yún)s又在情理之中,那便是人類無盡欲望的不滿足所帶來的痛苦。正如肚子在餓的時候會低吟、翻滾,人的欲望在得不到滿足時便會讓我們上下求索、焦急煎熬。是的,當環(huán)境安寧時我們自身仍會加給自身痛苦來驅(qū)使我們奮進。正是這刻入基因的、化為本能的“頭懸梁,錐刺股”保證了人類永不因一朵鮮花而停駐前行的步伐。
人類化色欲為愛情,化食欲為事業(yè),便是利于大地之上,對自然給予我們的本能的馴化。我們可以選擇放棄掙扎,讓痛苦這自然的試煉征服我們的理性與情感。但我們也可以用幾十年的時間,證明自我終可在一個方面傲然于造物萬千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