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甚欲,勿施于人議論文
《論語》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币馑际亲约翰幌胍臇|西,不要強加給別人。但實際上,己所“甚欲”,也應勿施于人。
莊子講“魯侯養(yǎng)鳥”——魯侯想讓一只海鳥高興,就用車把海鳥迎進太廟,用酒肉美食招待,奏《九韶》音樂讓它欣賞。最終,“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究其原因——“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也,非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也”。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主觀地認為別人想要的東西與自己差不多,至少不會差很多。但實際上并非如此,當我們做一件自己認為有益的事在他人身上時,這件事有可能會使對方產生誤會,對方也有可能因不適應而“殆盡”,正如這只鳥。
現實生活中,很多養(yǎng)寵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要給它們吃最好的食物,讓它們過上幸福的生活,每天帶它們去溜達,建立起友好的關系。我們總是主觀地認為這就是它們的幸福。但,許多人也許并不知道,對于它們來說,吃飽足矣,并不需要多么可口的飯菜,多么可愛的衣服。他們眼中的幸福是自由,是無憂無慮的生活,是我們人類所不能給它們的生活。
因此,不要總是拿自己所渴求的東西去揣度他人的想法,不要試圖將他們變成與自己一樣的人。我們所喜歡的,未必是人人追求的,有時候,隨意地揣度,傷人亦傷己。
我們應該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一些問題,想一想這是不是他們所追求的,我們是不是真得能幫上忙?
無獨有偶。中央之帝混沌之死也是由于好心辦壞事。
渾沌對南海之帝倏、北海之帝忽特別友好,倏、忽也對渾沌心存感激,想找一個好的方式來報答他的善待之德。他們覺得人有七竅,而渾沌沒有,為了報恩,花了七天時間給渾沌鑿出了“七竅”。結果,“七竅”即成,渾沌卻死。
倏、忽原本是好意,想要報恩,這于情于理都沒有任何過錯。但他們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渾沌是否真的需要,這樣做是否對混沌有利。
有時候,我們會主觀臆斷,好的東西就與別人分享,這沒有錯,但強制他們如自己所想,從中獲得自己所謂的幫助他人的快樂,這便是大錯特錯了。
出于好心,而辦壞事,往往都是過于在意。而莊子的“己所‘甚欲’,勿施于人!币苍S能給我們啟迪。
越在意,則越應理性對待,更應考慮周全,好心辦壞事,傷害的不只是別人,還有自己。不要因為在意,就理直氣壯;更不要因為喜歡,就強加灌輸。不要總拿自己的標準揣度別人,因為他們不是你。
都記得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也不應該忘記莊子的“己所‘甚欲’,勿施于人”。千萬不要“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也,非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也”。
不要讓你愛的人,成為那只鳥。拼命愛,實則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