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種花--古代因果故事選集《坐花誌果》讀后感
作者:云南省楚雄市衛(wèi)生局 楊雯
在朋友的書屋偶得一本清代汪道鼎先生著的因果故事選集《坐花誌果》,被這清新簡約的書名所吸引,禁不住取書下來,靜坐閱讀。豈知這一翻開,便沉醉其中無法合上。在書店坐到很晚,直到夜幕降臨,書上的字跡全然看不清楚,才與朋友借了書回家,繼續(xù)秉燭夜讀。一口氣讀至半夜,終于讀完,然意猶未盡,還想再讀,無奈夜已深沉,頗感困倦,才合書而眠。
我愛書,卻并非所有的書都能讓我這樣癡迷。實在因此書集古代因果故事之精華,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著書之人想必極盡心血,所以看書之人亦愛不釋手。全書共收集古代87個真實因果故事,內(nèi)容各異,情節(jié)精彩,究其范圍,無外乎忠、孝、仁、義、禮、智、信的正反典型故事,而所有的故事無不昭示著一個千古不變的道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如影隨形。
書中故事眾多,然看完之后,印象最深的是正反兩個因果故事。正面故事名叫《十金易命》,講的是有位書生王甲極其貧困,常常幾天無米下鍋,考中解元那年,街上一位算命先生告訴他說,白露節(jié)前他要遭遇橫禍而死,王甲心中十分憂郁。試期將近,他在幾個同學的勸說下一同來到金陵(江寧府),聽說當?shù)赜形幌嗍靠醇獌吹湼3銎鏈蚀_,前來看相的人絡繹不絕。王甲與同學六人前去看相,相士準確無誤地說出另外五人家庭背景及所經(jīng)歷的事情,人人稱奇。看到王甲時嘆氣說:“公子五日之內(nèi)必死于非命,應當趕快回家,但依相看,應當死在路上,即使馬上動身恐怕也來不及了!”眾人驚訝,詢問有無解救之法。相士說:“生死大數(shù),如果沒有大陰德,是不足以回天的!被氐皆⑺,王甲即告別眾人,準備返回鄉(xiāng)里。一位家境富裕又慷慨大方的同學很憐憫他,替他雇了船,給了路費,又另外給他十金以備急用。在長江上走了十多里,因風太大不能再走,就把船系在岸邊等候。眼看快到五天期限時,船仍舊不能走,“死在路上”的語言看來要應驗了。王甲一心等死,萬慮皆空,就上岸閑逛。忽見一名中年婦女帶著三個小孩子往水邊走,左手抱一個,右手拉一個,身后還跟著一個,邊走邊哭,十分悲苦,與王甲擦肩而過。已經(jīng)走出十幾步,王甲急忙追上婦女,詢問所為何事而哭?婦女不理會。王甲便跟隨在后,婦人返身責罵。王甲急切地追問道:“如果你真有急難,請千萬告訴我,也許我能幫點忙!”婦女不得已說:“我不幸嫁了一個屠夫,性情暴戾,常受打罵,體無完膚。今天他出門之前,叮囑我家里的兩頭豬要賣十金。后來有人來買,果然得了十金,買豬人走后,鄰居來我家見到銀子,說是假銀。我追出去找買豬人,早已不見人影。趕快拿到銀店驗,說是銅,一連走了幾家都說是銅。我想,受了這場大騙,丈夫回來非打死我不可,反正是死,死于鞭下不如死在水中。三個孩子都是我生的,母子同死,免得讓他們?nèi)ナ苣菒毫痈赣H的毒害鞭打。王甲聽后很難受,要過銀子一看,果然是銅。這時同學所贈的銀子正好揣在袖子里,心想自己都快死了,要這錢何用?于是趁婦人不注意,把袖子中的銀子悄悄調(diào)換了,對婦人說:“你差點鑄成大錯!這是真銀,怎么是銅呢?”婦人不信,王甲隨即要求前去銀店驗,一連走了幾家,走說是真銀。婦人大喜說:“幸虧遇到先生,不然幾乎犯下大錯!”拿了錢叩謝而去。
長江的風仍舊不停,五天早就過了王甲仍舊未死。他又返回金陵,同學見他回來,全都拉扯著他回去找那位相士,想嘲弄相士胡說八道。相士正在和別人說話,探頭見了王甲,仔細一看,笑著說:“先生現(xiàn)在不會死了,并且今年科考必定中頭榜!明年聯(lián)捷入翰林,官登一品,壽數(shù)增到八十!”王甲笑著說:“先生的話前后不一,無非是為了掩飾你相術(shù)不準罷了!毕嗍空f:“并非我相術(shù)不準,而是你在這幾天內(nèi)肯定做了非同尋常的大善事,挽救了數(shù)條人命,所以才能挽回造化之力。”王甲心想,如果我送那婦人的十金真的可挽救數(shù)條人命,那也是同學的功勞,因為錢是他送的,與我有何相干?這年科考,王甲與那位資助他的同學果然中了解元,第二年,兩人一同進入翰林,官登一品,并且得到長壽之福報。
看完故事,感觸頗多。放眼大千世界,蕓蕓眾生,確實有很多人心懷善念,常常愿意周濟窮困,甚至救人于水火之中。然而行善之時,并未真正做到心甘情愿和不求回報,甚至要告訴別人:“這是我拿來送你的!笔潞筮時常記掛于心,遇到自己幫助過的人,心中徒然升起居功自傲之氣,甚至埋怨對方不懂感恩。更有甚者,有人行善是為了博得眾人好評,贏得一個“大好人”的英名,做了一點點好事就大肆宣傳,奔走相告,唯恐天下有一人不知。凡此種種,雖然也曾傾囊行善,卻因心地不凈,并未做到圓滿。王甲行善,贈送十金雖然不多,卻是心甘情愿和不求回報,甚至不讓對方知道,事后也不居功自傲,還把功勞歸于別人。冥冥之中積累了大陰德,上天對他的回報自然也就豐厚。行善布施,應有王甲這樣的胸懷,前不見布施的自己,中不見布施的財物,后不見被幫助的人,如白云飄過晴空,雖曾給人以美感,卻毫無染著,不留痕跡。正如《金剛經(jīng)》所云:“菩薩無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反面的故事叫《后母害子》,說的是有個男人妻子死后,留下一子。男人再娶一妻,生性陰險,后妻生下一個兒子后,男人去世。臨死前交代將家產(chǎn)平分給兩個兒子。男人死后,后妻頓萌惡念,無所顧忌,把前妻之子當奴仆對待,衣著飲食與親生子分別對待,極盡虐待之能事。前妻之子到了十四、五歲就到鎮(zhèn)上錢莊打工,工錢全部交給后母,但后母依然心懷惡念。一日,后母蒸好年糕,打發(fā)親子到店中叫長子回來吃。親子聽說有年糕,悄悄跑去廚房偷吃,沒想到剛吃完就口吐白沫,中毒而死。原來后母在年糕里下了毒藥,想要毒死前妻之子,沒想到害人害己,最后卻害死了自己的親生兒子。
看完故事,心很沉重。這樣的后母,應該會一輩子悔恨不已吧?看天下之大,子不孝親、婆媳不和、夫妻反目、后母害子等等,已經(jīng)普遍到如同大街上的落葉。凡此種種,皆是人們不信因果之緣故。世人得到財物,若取之非正道,則為兇財,不僅留不住,還附帶兇災;世人心存惡念,或暗害他人,殊不知害人終害己。如果天下的母親都心懷善念,慈祥溫良,將前妻之子視如己出,甚至將天下所有的孩子都當成自己的孩子,擁有如此寬廣的胸懷,即使你的衣食所用并未曾惠及天下孩子,但心念之中已經(jīng)結(jié)下了善緣,善的種子猶如花朵,無論會不會結(jié)出果實,都會令人感受到它的芬芳四溢。
通篇看完,再看題目《坐花誌果》,不得不驚嘆汪道鼎先生著作此書用心良苦,其對善惡因果的理解,對蕓蕓眾生的諄諄勸誡,都集中在“坐花誌果”四個字當中,坐擁鮮花,收獲碩果,隱喻在背后的卻是默默耕耘。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萬事萬物無一例外皆是錯綜復雜的因果報應。佛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我們的心地原本空無一物,善惡皆由自己。種花是因,收獲是果。起一善念,就是在心田里種一棵花,經(jīng)過陽光、空氣、土壤和水分的滋養(yǎng),結(jié)出果實,我們自己便可享用。即使花開過后不會結(jié)果,我們的心田也因花香而變得無限愉悅,香氣四溢。而在種花的時候,我們盡可以“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不必強求一定收獲果實,我們在種花過程中身心放松、忘卻煩惱,不就是一種收獲嗎?那樣的平靜愉悅,與當年陶淵明先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時的心境應該很相像吧?
如果我們在每天的生活當中,如果能夠處處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那就是每天在心田里種花,一個善念是花,一個惡念便是刺。花種得多了,心的花園里姹紫嫣紅,芳香四溢,甚至能在不知不覺中收獲到甘美的果實;刺種得多了,不但障礙自己前行,最后刺傷的是自己。說起種花,忽然想起姐姐最近跟我講的一件小事。姐姐有一天到某單位辦事,因為沒有熟識的人,不知該去哪里辦,上上下下跑了幾趟,眼看快要下班了,她急得滿頭大汗。正在著急時,一個年輕女孩滿面笑容走過來,親切地叫著姐姐的名字,拉她到辦公室坐下,還為她泡了茶,隨后又把姐姐要辦的事情拿去辦理。姐姐很感激,不斷地向女孩道謝,然后很好奇地問:“我們素不相識,為什么你不僅知道我的名字,還對我那么熱情呢?”女孩驚訝地說:“哎呀,你不記得我啦?”我去年冬天一個人去醫(yī)院看病,又冷又餓,你把熱水袋借我捂手,還幫我去食堂買飯呢!”姐姐才依稀記起,好像真有這么一回事。姐姐說,那件事情太小,她都忘記了,別人卻還記得,并且在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莫名其妙就得到了幫助。這就像自己隨手撒下一粒種子,不經(jīng)意間卻開花結(jié)果。自己偶然的一個小善,都能得到這么好的回報,何況心懷善念,多做善事呢?
行善積德,就如種花,也要隨緣而勿攀緣。在網(wǎng)上看到一個小故事,頗有感觸。一個小伙子聽說做好事會有好報,就天天想著去做好事,可是他覺得自己沒有遇到可以幫助的人。一天在上地鐵的時候,看到一個姑娘提著一個大包,便笑盈盈地上前表示要幫姑娘提包,姑娘很有警惕地說:“不用了,我自己提。”小伙子卻一再堅持,甚至伸手去搶姑娘的大包,邊搶邊說:“我是好人,要做好事,你就讓我?guī)湍闾岚!”誰知姑娘受到驚嚇,立即掏出手機報了警。結(jié)果小伙子“做好事”做到了公安局。我想,這個小伙的初衷也不能說壞,本來心懷善念是好的,但只因不懂隨緣,反而弄巧成拙。其實細細想來,生活之中,為善之道很多很多,怕只怕沒有為善之心。大至救人性命,小至帶路讓座,可做的善事太多了。行善積德,不一定都要想王甲那樣,非要給人錢財才算行善,窮人也能行善布施,因為除了錢財以外,還有心施、顏施、眼施、言施等七種布施。常常心懷善念,面帶笑容,慈眼視人,言語溫和,見人所得猶如我得,見人之失如同我失,給人一個溫暖的笑容,或一句鼓勵和安慰的話語,這些布施,無需花錢,卻同樣能種植福田。
古人說:心念一動,禍福已定,更何況落實。相信生命中,心念時時刻刻伴隨我們。我們的善心善行就如種下一棵芬芳美麗的花,讓我們信步花叢中,享受快樂的果實;惡念惡行就如同尖銳無比的刺,當有一天心田里種滿了刺,你才發(fā)現(xiàn)自己寸步難行、傷痕累累。既然種花這么好,何不隨緣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