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苦難輝煌》有感
讀了金一南所著的《苦難輝煌》一書,讓我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中國革命的歷史,有了更多、更新的了解。一些從前不知道或知道但不一樣的歷史,在這次學習中得到了充實和重新認識。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經歷苦難的歷史,也是一部展現輝煌的歷史。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道路上,在自身成長壯大的過程中,將信仰、意志和智慧運用到了極致,發(fā)揮了神奇的力量,拯救了中華民族,不愧是中國革命事業(yè)的領導核心,受人敬仰。
下面的文字描述,是通過學習《苦難輝煌》一書得到的新發(fā)現,是對以前的知識的更新,僅摘錄幾段,就可以說明中國共產黨當時面臨的嚴峻歷史時刻:
孫夫人宋慶齡問孫中山,為何需要共產黨加入國民黨,孫中山回答說:“國民黨正在墮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鮮血液”。
孫中山要新鮮血液救活國民黨,但不是要新鮮血液取代國民黨。篤信三民主義、篤信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黨、一個領袖的孫中山,不想看到國民黨外又出現一只政治力量。不想有任何力量與國民黨分庭抗禮。
孫中山允許共產黨人成為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中央部長,卻不允許他們成為國民黨的檢查委員。他想通過中央監(jiān)委執(zhí)行紀律對加入國民黨的共產黨員有所防范,所以才有了10名監(jiān)察委員會全部由國民黨員擔任的精心安排。
從實質上看,國民黨的聯共政策是聯俄政策不得已的產物。孫中山希望隨著時間的流逝,把為數不多的共產黨員逐漸消化在國民黨內。
孫中山對與共產黨人的破裂并非毫無準備。他認為只有置共產黨人于國民黨領導之下,才可能防止其制造階級斗爭。
“若共產黨而有紛亂我黨之陰謀,則只有斷然絕其提攜,而一掃之于國民黨以外而已”。此段話,如不注言者姓名,你敢相信這是孫中山說的嗎?
國民黨的這些底數,當時連共產黨人的領袖陳獨秀都一無所知。
陳獨秀加入國民黨后,便以國民黨員的身份在《向導》報上批評孫中山與奉系、皖系軍閥建立反直系軍閥的“三角聯盟”,認為這是走老路,希望他回到依靠工農革命的道路上來。孫中山對陳獨秀的批評十分惱火,他只要求新加入者對他的服從,不能容納他們的所謂意見。他幾次對馬林說:“共產黨人既加入國民黨,便該服從黨紀,不應該公開批評國民黨。共產黨若不服從國民黨,我便要開除他們。蘇俄若袒護共產黨,我便要反對蘇俄。
陳獨秀深感意外。1924年7月14日,他給維經斯基寫信說:“我們不應該沒有任何條件和限制地支持國民黨,只應當支持左派所掌握的某些活動方式,否則,我們就是在幫助我們的敵人,為自己收買(制造)反對派”。
陳獨秀的這些話當時看偏激,后來看尖銳,今天看深刻。偉大的民主先行者并不等于共產主義者。孫中山最終目標是三民主義的中國,不是社會主義的中國、共產主義的中國。今天我們很多作品把這位國民黨總理描寫成幾乎是共產黨的一員,實在是對歷史的曲解。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今天回過頭去看20世紀20年代中國的大革命實踐,共產國際關于國共合作的決策基本是正確的。說它正確,因為正是這一決策種下了北伐革命成功的種子。而在正確前要加“基本”二字,因為它僅僅簡單提了一下“不能以取消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面貌為代價”、“毫無疑問,領導權應當歸于工人階級的政黨”,卻沒有任何具體的安排和可行的措施,實際上是不相信中國共產黨的力量和能力,由此也埋下了大革命失敗的種子。
1927年4月收到中共中央報告蔣介石在上海發(fā)動政變的消息后,斯大林的第一個反應,是立即回電詢問蔣介石身邊的蘇聯顧問鮑羅廷“是否屬實”?是否可以“對蔣介石作出某些讓步以保持統(tǒng)一和不讓他完全倒向帝國主義一邊”?
事到臨頭,要求共產黨人立即擁有一支強大的武裝與國民黨對抗,為時已晚矣。
斯大林忘記了,當最初中國共產黨人提出要求建立武裝的時候,他是如何不以為然,而把援助的武器都給了國民黨。
1926年“三二〇”中山艦事件后,陳獨秀曾經產生“準備獨立的軍事勢力與蔣介石對抗”的想法。當時正好有一批蘇聯軍火到達廣州,陳獨秀立即派彭述之代表中共中央到廣州和國際代表面商,要求把供給蔣介石、李濟森的這批軍火勻出5000支槍武裝廣東農民,深得斯大林信任的蘇聯顧問鮑羅廷不同意,認為中共應將所有力量用于擁護蔣介石,鞏固北伐計劃。
被毛澤東稱為“五四運動時期總司令”的陳獨秀,在大革命時期固然有他的錯誤,但面對共產國際作出的一個又一個決議,有時明知不可為,也要放棄個人主張而為之,大革命失敗后他還必須承擔全部責任,這就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悲劇了。
下臺后個人反省期間,陳獨秀經常念叨的一句話就是:“中國革命應該由中國人自己來領導”。
共產國際和聯共指導中國革命,出發(fā)點和歸宿點從來是以“世界革命的中心”——蘇聯的利益為核心,在中國尋找到能夠與蘇聯結盟的力量以分散帝國主義壓力,保護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安定安全。
即使是給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提供巨大幫助,推動北伐革命的有力發(fā)展,同樣也是出自蘇聯國家利益要求。后來的李立三一口一個“暴動”,指手畫腳地要求“蘇聯必須積極準備戰(zhàn)爭”,“從蒙古出來,援助中國,向敵人進攻“,要求置蘇聯自身安危于不顧,全力配合中國革命,真是令共產國際和聯共驚訝得目瞪口呆了。
李立三的設想完全脫離實際,給中國革命也帶來了嚴重損失。國際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根本的手段進行了干預:停發(fā)中共中央的活動經費。
這是中共自建黨以來所受到的最嚴厲制裁。
正反兩方面的經驗都證明:一個政黨、一個社團獨立與否,并不在其領導人的主觀意念如何,而在是否具備客觀條件。中國共產黨人要想改變這種對共產國際的依存關系,不僅有賴于政治上、軍事上斗爭經驗的日益成熟,更有賴于經濟上找到立足之地。后一條更為關鍵。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最終給中國革命開辟獨立發(fā)展道路的,是毛澤東。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列主義。送來了組織指導。甚至送來了部分經費。但沒有送來武裝割據,沒有送來農村包圍城市,沒有送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
第一個上山搞起工農武裝割據、在井岡山游刃有余的毛澤東,用武器的批判給中國共產黨人提供了最有力的批判的武器,也為世界革命開創(chuàng)了一條“毛澤東道路”。僅此一點,功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