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guī)》讀后感
弟子規(guī) 圣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余力 則學文 ——總敘總敘僅僅用了二十四個字,便道出了《弟子規(guī)》的精髓所在。正如其所言,教育是有一定順序的,孝悌為先,次為謹信、仁愛,只有做到這些,方可學習。由此可見古人對于孝的重視。一句“百善孝為先”也體現(xiàn)了古人對于孝的理解,那就是孝是百善之首,只有做到孝,所行之善才是真善。孝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24孝的故事,相信人人皆知,雖然有人對此一些封建的思想多有批判,但傳承優(yōu)秀文化就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粕糟。撇開這些不看,其中一些孝的故事確是發(fā)人深省。這其中一個很著名的故事便是蘆衣順母。閔子騫生母早逝,繼母常虐待他,冬天只給他蘆花衣穿,一次他因太冷而犯錯受到父親責罰,父親發(fā)現(xiàn)繼母虐待他,憤怒中決定休掉妻子,閔子騫哀求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父親被感動,就依他所言,繼母也在羞愧中如夢初醒,從此待子騫如親子。這一故事,不僅應和了《弟子規(guī)》中“親憎我,孝方賢”一句,而且也成為以孝感人的成功典例。連孔子也贊嘆道:“孝哉,閔子騫!”試想:如果閔子騫只是一味地抱怨繼母,反而事態(tài)不一定會扭轉,更使其備受折磨。然而對美德有充分修悟的閔子騫選擇了以禮相待,以孝感人,最終也有了閔家和睦美滿的結局。在當代社會,也不乏有菽水承歡之人!白蠲琅ⅰ泵吓褰鼙闶瞧渲薪艹龃。八歲起便照顧起癱瘓的養(yǎng)母,考上大學后,孝順的她毅然決然地決定帶母親上大學。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美德確為孟佩杰所傳承了,雖然沒有鹿乳奉親那么驚心動魄,但她能幾十年如一日地照顧著養(yǎng)母,毫無怨言,的確值得人欽佩。童稚的年歲,本該是她依偎在在父母的懷抱里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的時候,然而她卻得用自己柔弱的臂膀,撐起這個破碎的家。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需要傳承的。正如當代作家畢淑敏在《孝心無價》一文中寫道: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孝正是無法彌補的,孝可以沒有閔子騫那樣忍辱負重,也可以沒有孟佩杰那樣艱辛困苦。孝可以是一句親切的問候,可以是一個會心的微笑,可以是一杯濃濃的茶水,孝滲透于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趁父母建在的光陰,用孝來回報他們,不要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的悲劇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