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泯滅的純真
"童年"一直是每個人從孩子過度到成人后,對過去的懷緬。那個幸福的字眼,每每觸及,就像是烙印在心口的標(biāo)記,雖然刻得很深,卻從未有過一絲傷痛。
我一直認(rèn)為高爾基是一個可憐的孩子。不因他生活在舊社會,生活不高科技,而是在那個迂腐的社會里,能保持他那種正義,剛毅的品性,實屬不易。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的第一部:主人公阿廖沙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可在那間幽暗的小屋子里,那個愛自己的父親離開了他,堅強(qiáng)而又年幼的他沒哭,可是心中的感傷卻又不言而喻。之后與母親來到了祖父母家里,經(jīng)歷了大起大落,感受到了人情冷暖,還好在那個陰冷黑暗的社會,有陽光般的祖母照顧他,讓他鍵康的成長。
全文高爾基以小孩與成人的眼光描敘著生活:用兒童最純潔的心靈感知著一切,那種如陽光般的性情在幫助更與“黑暗勢力”做斗爭;那種大人謹(jǐn)密的心思在批判著正個社會。
其實想在污濁的環(huán)境中做到潔身自好并不難。蓮花可以出淤泥而不染;梅花可以傲霜冬亭亭玉立……其實人又有何妨做不到呢?
在心中多點自律,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做到自覺,別在那說什么“不能自已”,別為自己找借口。那樣能“彰顯”自己的“無辜”嗎?
不!一點也不。
書中不僅僅只寫阿廖沙可貴的品質(zhì),要知道,一個人的品質(zhì)要在最黑暗的時刻才能毫無掩蓋的釋放與煥發(fā)光芒。
同樣,那個社會是黑暗陰冷的。
其實在感嘆主人公生活的艱辛、憤慨社會的迂腐的同時,不妨從書中抬起頭,環(huán)顧四周
——繁華的街道、川流的人群、奔馳的車輛……
不!我指的不是這些。羅丹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我不知道這句話放在這兒合和不合理,但我想說,人不要只看表面,要學(xué)會洞察一切,發(fā)現(xiàn)本質(zhì)。正如“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不要過于依賴眼睛,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用心,用心靈去體悟。
《 童年》不只只教會了我要保持自己善良的本質(zhì),還讓我動得,要善于發(fā)現(xiàn)別人的本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