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相守相念——《我們仨》讀書筆記
我們仨,相守相念
——《我們仨》讀書筆記
目錄中標出《我們仨》分為三部,第一部——我們老了,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個人四年。楊絳先生似是用飽蘸感情的筆調(diào)寫下自己對親人醇厚的愛,也淡淡地寫盡了自己的大半生。共中流露出來的時老人歷經(jīng)世事后的淡然與睿智,有憂傷,有懷念,有不舍,但都是在歲月的滌蕩下安詳,醇厚起來。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篇幅較少,寫了楊絳做夢夢到與錢鍾書走失,“夢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既表現(xiàn)楊絳對錢鍾書的依賴,珍視,又引起下文“我們仨失散了”,“鍾書大概是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
第二部錢鍾書被安排在古驛道,起先楊絳和圓圓一起在古驛道上奔波,陪伴父親。之后圓圓舊病復(fù)發(fā)楊絳夜夜夢到女兒受病痛折磨,圓圓不久離世,錢先生也體弱多病,最終我們仨在古驛道上相失。
情節(jié)概括起來似是如此簡單,完全沒有現(xiàn)代小說的愛恨糾葛,家國深仇。但一路隨著楊絳先生的文字走下去,我切身感受到了年邁老人面對親人病弱的無助和撕心之痛。楊絳先生沒有用華麗的語句,扣人的懸念,這一切仿佛都是多余,她只有緩緩地深情地記下親人間的點點滴滴,因為是真情,所以令人動容。我在這里只選一小段,“我的夢不復(fù)輕靈,我夢得很勞累,夢都沉重地很。我變了夢,我看阿圓忙這忙那,看她吃飯,還有電話打擾,有一次還有兩個學(xué)生老晚來找她。我看見女婿在我家廚房里燒開了水,壺上烤著個膏藥,揭開了給阿圓貼在頸后。都是真的嗎?她又是頸椎痛嗎?我不敢當作真事告訴鍾書。好在他都不問。堤上的楊柳開始黃落,漸漸地落成一棵棵禿柳。我每天在驛道上一腳一腳走,帶著自己的影子,踏著落葉!睏罱{先生夜夜夢到圓圓,“看”到圓圓的病情加重,“心上蓋了一只只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圓圓離世時,“我”和鍾書都“見”到了幻象的圓圓,鍾書讓她放心地“回去”(應(yīng)是回到人出生前的冥界)圓圓笑瞇瞇地放心了。第二部似乎乍看之下可以說是離異的,楊絳每晚都夢入女兒的身邊,女兒離世前靈魂向父母告別,崇尚科學(xué)及唯物主義的人一定覺得這些是編造的。但不論這些是否完全真實科學(xué),在這些虛幻與現(xiàn)實的交錯間,我們足可以感受到高齡老人楊絳的無助彷徨,對女兒、丈夫切切的關(guān)心珍視。因為他們早已融入彼此的生命中,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一人的傷痛都會讓另兩位至親十足地擔(dān)心,憂慮。
寫到這里,我不禁想到有一天清晨,母親坐在床邊,細細地注視著我,那眼底是慈愛,擔(dān)憂,慶幸……。我說不清。母親說昨夜她夢到我重病,直覺得胸口撕裂般疼痛,霎時嚇得坐起在床上,驚醒才發(fā)現(xiàn)是一場夢。之后輾轉(zhuǎn)難眠,心有余悸,想著來看我,又怕打擾我睡眠,只好挨到天亮,一夜未眠。記得當時我還嗔怪母親太敏感,不過是夢,且夢都是反的,現(xiàn)在讀到楊絳的“我們仨失散了”多少有些理解當時母親的心情了。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篇幅最多,記敘了“我”和鍾書二十來歲去牛津求學(xué),到錢瑗、鍾書相繼離世。其間記載了“我”和鍾書在國外的求學(xué)路,圓圓幼時的機智可愛和鬧出的趣事,圓圓的成長、學(xué)習(xí),“我”和鍾書經(jīng)歷的政治風(fēng)波等等。我們可以從歷史資料推想出當時楊絳和錢鍾書所受的不公和屈辱,但在《我們仨》中楊絳只有簡單地帶過一筆,具有“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格調(diào),她把重點放在我們仨相守相念上,字里行間令人感受到至親團聚相守的幸福。有了親人的相伴支持,一家人面對任何困難都可以毫不畏懼。不論外界社會如何動蕩不安,個人生活如何窘迫漂泊,我們仨都能共同面對,那便夠了。
看《我們仨》時,我覺得就如在聽楊絳先生娓娓地講述自己生平,那些大風(fēng)大浪,坎坷苦難,從她口中述出都醇厚淡然了,掩在她深深淺淺的皺紋中。像是香茗,微微的苦澀,更多的要你自己去體悟。讀《我們仨》或許不要淵博的文學(xué)知識,不需要過多的歷史常識,只須捧著一顆柔軟、善良的心,便可理解作者的情感,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