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徑悲劇讀后感
5. 世界上像我這樣沒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聲恐怕只有我一個能聽到。……你若問一個燕園中人,決不會有任何人注意到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決不會有任何人關(guān)注它的死亡的,決不會有任何人為之傷心的。偏偏出了我這樣一個人,偏偏讓我住到這個地方,偏偏讓我走這一條幽徑,偏偏又發(fā)生了這樣一個小小的悲劇;所有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壓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這一個十字架,只有我自己來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這個十字架背下去,永遠永遠地背下去。
文章結(jié)尾的這兩段文字,先連用三個“決不……”和四個“偏偏……”在極其鮮明的對比中將對古藤被毀的憂傷歸為一個特例,不用說它沒有引起社會起碼的重視,就是對像“我”這樣的人來說也是一個無比的偶然。然后,用“但是”一轉(zhuǎn),強調(diào)了“我”愿意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這一個十字架”“永遠永遠地背下去”的決心,通過“我”矢志不渝的努力,使偶然趨向必然,特殊成為普遍,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美好。
有道是“文似看山不喜平”,季先生的這篇精美散文便是最好的明證。他通過一次次“波折”的設(shè)計,將普普通通不為常人注意的現(xiàn)象寫得如此生動、深刻,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