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后感300字
《目送》這本書是龍應(yīng)臺老奶奶寫的,她分別以一個母親和一個女兒的視角,用細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闡述在她的認知里最為珍貴的東西——親情。今天小編在這分享一些《目送》讀后感300字給大家,歡迎大家閱讀!
《目送》讀后感[300]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子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銷售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
不必追”
這段話,我認為是該書的精神所在,書中描述的龍應(yīng)臺與父母、與孩子,一起與朋友經(jīng)歷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從這句話里找到答案。因領(lǐng)悟到目送的必然,她在對待自己的父親、母親上、與周邊朋友相處上、看待生與死
、周游世界時,都能用更加深刻、更加理性的思維,更加柔和的方式,來面對。
通過龍應(yīng)臺的人生感悟,我們多少能預測未來的我們,當一個人知道自己未來可能是什么樣的時候,往往能更加坦然、更加堅強、更加樂觀的面對身邊的一切。因為可能預測未來,所以更加淡定,更加懂得珍惜。
猛然讓我想起“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當我們可以用站在人生盡頭的視角,來縱觀一生時,又有什么坎兒過不去呢?
目送,站在人生的盡頭,扭過頭來,看看這一路。
《目送》讀后感300字
作為同樣描寫親情的文章,讀龍應(yīng)臺的《目送》時常讓我聯(lián)想到朱自清的《背影》。
隨著年歲的增長,父母總是在目送我們的背影,從離開家鄉(xiāng)去異地讀大學的那一刻開始,我們也就脫離了父母的懷抱,每一次開學時拎著大包小包的行李進火車站,向爸媽揮一揮手,到假期和同學一起旅游時,在機場父母千叮嚀萬囑咐在外注意安全,去外地實習時看到媽媽偷偷抹去眼角的淚水,正式開始工作后每次離家,家人的擔心,我們的世界越來越大,漸漸多了朋友、老師、同事等等。所追求的夢想,想過的生活,在事業(yè)上的渴望,都讓我們來不及多看父母一眼,然而對他們來說,我們就是他們的大半個世界,他們總是默默目送著我們,一邊有對孩子長大成人的欣慰,一邊卻也有著淡淡的失落。大概這就是父母的愛,不求回報,只求看到你開心、幸福。
書里有這樣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終究有一天,我們長成了頂天立地的大人,而人生的路,多半也是要自己慢慢走。只是走的時候,別忘了回頭看看爸爸媽媽。也許就是在看到他們目送自己的那一瞬間,你就能感受到,自己長大的同時,他們也在變老。
《目送》的讀后感300字
龍應(yīng)臺是我最愛的作家,而《目送》正是我愛上她的最初理由!赌克汀防铮垜(yīng)臺是她兒子的母親,也是她爸爸的女兒。
她送兒子去上學,兒子望了她一眼,然后“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里”。她送兒子出國交流,兒子過了機場的海關(guān)窗口“倏忽不見”了,一次頭也沒有回。兒子長大了,常常戴著耳機聽歌,“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孩子長大了,漸漸有了自己的人生軌跡,越來越不是屬于父母的孩子了。
這樣的落寞,還有另一面。父親送她去大學,不肯因為自己的小貨車讓她丟臉,遠遠地就離開了。父親失去意識待在醫(yī)院里,她要趕去工作,不舍地看著父親輪椅的背影“在自動玻璃門前稍停,然后沒入門后”。自己慢慢成熟,有了更多責任和任務(wù)。父母卻漸漸老去,離自己的生活越來越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