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經典散文讀后感
王蒙,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滄州,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王蒙經典散文讀后感兩篇,希望大家喜歡。
王蒙經典散文讀后感1
我雖然也喜歡寫些文字,但因為不是語文老師的緣故,我的時間已被本職專業(yè)占用太多。事實上這些年來我讀專業(yè)以外的書籍甚少,我從前所用的文字完全是靠小學初中和高中一部分時間在語文課中得來的。盡管如此,我對于有限的文字仍然是個挑剔的人。即便是在不多的行車旅途中攜帶一本名著或散文詩集,我也不是都很認真地閱讀。但近日來,我讀了王蒙的散文竟是愛不釋手。我利用了一切可能利用的時間讀它,甚至在給學生上視唱練耳課時,我也把<<王蒙散文>>擺在鋼琴架上,趁學生讀譜的那一會和讓學生聽單音、音程、和弦的那會偷偷地看上一頁,這感覺是多么奇妙又是多么美妙。它似乎讓我又回到了綻放著青春活力的學生時代,讓我又一次地回憶起在師大學習音樂專業(yè)期間,在學校后山的教師琴房的窗外,因家境不好交不足上小課的學費我在夏天冒著酷暑冬天忍著嚴寒偷聽老師給其他學生上課時的畫面。那畫面不也曾帶給了我無比奇妙而美妙的感覺么?
王蒙散文里最初引起我注意的是他的三篇題與音樂有關的文章<<音樂與我>><<行板如歌>><<在聲音的世界里>>,如果不是他自己說連五線譜也不會認識,我真是會斷定這樣的文章絕對出自專業(yè)的資深的聲樂或器樂工作者。他在文中幾乎提到了世界音樂寶庫里所有的最華美精致的樂曲,尤其讓我驚嘆的是他對于柴可夫斯基音樂的理解完全要比我深刻的多,而得到我共鳴的則是他能準確地區(qū)分和感受莫扎特貝多芬肖邦等大師音樂的不同風格并能享樂其中。我特別喜歡他在提到敬仰貝多芬的音樂時用了"我五體投地地喘不過氣來”這十一個字,我覺得再恰當不過了。他對于音樂不僅是有著廣博深沉地理解和感受,通過文字他還將音樂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是他作品的一部分有情有愛地表達出了。在這里我要說的是并不是所有不認識五線譜的人都能有他這樣對于音樂的感悟。有幾人又能如他那樣在孩提時代聽到算命瞎子吹奏的孤獨凄清的笛聲便也難過地落淚?
給我感觸頗深的是王蒙散文里用極其樸實又充滿真誠的文字真實描寫他所接觸的不同思想性格的作家形象。文字蘊含了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在文字里作者又將自己真摯細膩的友誼無私地獻給了他筆里的人物。在讀他的<<我心目中的丁玲>>之前,我說來慚愧是真的一點也不知道在中國上個世紀還有這樣一位聲名赫赫又因其恩怨是非紛繁復雜性格思想敏感尖銳才華橫溢張揚而倍受爭議的女作家。在他近萬字的對于丁玲的描述里我聞到了那人生的百味和夾在百味里作者對于生命的客觀分析。王蒙在該文結束處這樣說到:"在全國掀起張愛玲熱的時候,我深深地為人們沒有紀念和談論丁玲而悲傷而不平。我愿意愚蠢地和冒昧地以一個后輩作家和曾經是丁玲忠實讀者的身份,懷著對天人相隔的一個大作家的難以釋懷的懷念和敬意,為丁玲長歌當哭。”短短的幾句話沉沉地背負著歲月里太多的變遷與遺憾,我每次讀到這兒都忍不住鼻子發(fā)酸,有時竟也哭了。我想再忙我也應該去讀讀丁玲的文字去認識她去感受她曾有過的絢爛。而王蒙的<<難忘馮牧>><<別荒煤>><<光年千古>>不僅是表達了革命文藝道路上純潔摯誠的同志情誼,更是呼吁人們要做象馮牧象荒煤象光年那樣的革命老黃牛。這文中樸實的字是對人性美好的追求和自覺的要求。那人性的軟弱悲哀丑陋罪惡呢?你可以在<<永遠的雷雨>>中找到。
王蒙的散文之所以那樣能扣動我的心弦是因為他用文字告訴了我他對于生活時刻都能產生情思。中天的月亮那樣遙遠會讓他傷感,嬰兒的哭聲那樣無助會讓他傷感,初秋第一次發(fā)現躺在床上沒有那么暑熱也會讓他傷感,甚至還有春天時燃放的鞭炮、轟轟叭叭、然后煙消聲散遍地紙屑還會讓他傷感。對于他所說的生活的感受如:細膩和柔軟會令他飽經銼礪的靈魂覺得疏離。我也是深有同感的。心若老了,給身體穿上再漂亮的衣服,那也是表里不一。當然這并不影響文字寫他又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哪怕是大自然中的一滴雨一棵樹一片落葉都是他向往的美的情懷美的天使和美的象征。他寫那棵無花果不堪小花盆的桎梏是留給自己的思考,他寫他養(yǎng)的貓完全是率性而為是在謳歌自由,他寫每天清晨為家人磨豆?jié){的樂趣,他還寫在大海里壯游的刺激快樂。讓我最流連忘返的是彌漫在他文字上的濃濃的懷舊情結。他熱情地贊美曾生活和工作過的新疆,他用文字豁達地解釋艱難和苦難其實就是人生無法估價的財富。他在文字里唱著伊犁民歌,他在文字的歌聲里追憶著盲人歌手,他對于那片土地的懷念細膩得哪怕是曾經過他窗前的一個醉漢的夜半歌聲。
......
所以讀了王蒙的這些散文,我真的不再奇怪他雖然不認識五線譜但卻能聽懂和享受任何門類的音樂了。人生難覓是知音,而他的文字恰如我心靈里渴求的朋友。我再不必擔心自己不好打牌不會搓麻將不懂與繁雜人世交往的形單影只了。我再不必擔心有一天真的失去了歌唱離開了鋼琴或者失聰了再也聽不到聲音會不會絕望失落沒有靈魂的依靠了。
王蒙散文讀后感2
今晨讀王蒙散文:“不爭論的智慧”感觸很深。他舉例說他迄今為止讀到過的最佳最佳笑話。說一個人與一個認為四七等于二十七的人在爭論,被縣令責打屁股,而判定主張四七等于二十七的人無罪。王蒙認為這個爭論是毫無意義的,是枉費唇舌的是自身不夠清醒所致。他認為即使您是正確的,您是堅持四七等于二十八的,你壓根不必去與不值得認真對待的人去認真討論那本來不討論也可以明白的問題。這其中就含有智慧。王蒙認為:正確的主張也不是任何時候都需要宣講的,在宣講沒有意義的時候,更正確的做法其實是保持沉默和靜觀,也就是保持無為。“無為”是老子的思想。老子還說過“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與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這些理念很深刻。使我聯想到一些事來。以前的事不再說。就說家庭吧。好多事如果也能運用些老子的思想。不爭論、不辯解、不說透、互相的點到為止。許多關系也好處了。也就不引來不必要的誤解和生氣。也使家里更多些親情和友情。我從今要認真地去做。為了家,為了孩子們的幸福、為了使后一代的健康成長,也為了使老人安度晚年,也為了自己更好的修身養(yǎng)性。做好老人與孩子們間的承接人。
有人說家庭無大事,這話說的不確切。但家庭成員爭論的事情大都不是大事,甚至于是雞毛小事。雖然這其中也有四七等于二十七的人。你去爭論同樣也沒意義,同樣改變不了什么。改變不了親情關系,反而影響了親情的濃度。
王蒙散文讀后感3
在我的印象中王蒙是寫小說的,他的成名作《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發(fā)表得很早。他是我最崇敬的“天才式”作家之一。在他發(fā)表《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這篇作品的時候他才二十有二,我們不能不說這是一位了不得的才子──盡管別人不承認,可我總是要頑固地這樣認為。王蒙是一位“小說”上的天才。他是優(yōu)秀的、杰出的、了不起的小說家,也是一位現實主義的,有著巨大藝術良心的、誠實而可靠的,正派的作家。讀王蒙的小說使你充實,使你搏大,使你激動,使你崇高……我一直認為他是那“專門的”小說寫家,然而我錯了。近年來,我讀一些經典散文選集的時候,總是能看到他的一兩篇散文在里面,并且寫得又是那樣的出人意料的經典、精華、精粹、驚人。待我在書店發(fā)現了他的散文專輯──《世界華文散文精品-王蒙卷》的時候便立即就買下了他的這本書。
王蒙的散文,“檔次”絕不在他的小說之下,他是能夠稱“家”的,而且是一位大家,了不起的大家。
王蒙的散文,氣勢磅礴,大氣凜然,他的文章總是一氣喝成,一泄千里。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激情的結晶,同時也是思想的結晶。他的文章沒有廢話,沒有空話,沒有假話,沒有害人傷人的話,也沒有似是而非的話。他的文章是富于哲理的,也是富于人生思考的。他尋找是規(guī)律性的東西,探求的是盡量沒有錯誤的真理性的東西。
王蒙的散文,注重真情;王蒙散文,注重語言;王蒙的散文,注重從始至終的旋律。他的散文具有強烈的節(jié)奏,具有感動人心的節(jié)律和令人興奮的音樂的美感。王蒙的散文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語言風格。
當然,我們可以講,王蒙的視野是廣闊的,同時他的的思想也是積極而進取的。王蒙是非常正統(tǒng)的。王蒙很少偏激,王蒙也很少幻想,王蒙不以官壓人,王蒙也不以文欺人。王蒙從不不以其才高而咄咄逼人。
王蒙的文章我看不出幽默,王蒙的文章我看不出感傷。王蒙是大度的,王蒙是堅強的,王蒙的文章我看不出油腔滑調,王蒙的文章我也看不出憤世嫉俗。他不嘲笑,他不嘻戲,他不吶喊,他也不哭泣。王蒙是站得高看得遠的,他是正統(tǒng)的、公正的,正派、正直、正氣、正義的,也是中正的。他熱情而不冷漠,他坦坦蕩蕩對待人生,他又坦坦蕩蕩面對世界。他是那樣的準確,卻又是那樣的極善總結與思考問題的一個人。
我喜愛王蒙的散文,但我沒有勇氣背下他的文章。王蒙是靠激情,靠技巧,靠天才進行寫作的。他將當代散文,將他那一類的文字風格的式樣基本上推上了一個頂峰的高度。他是繼韓愈,蘇軾之后的又現當代時期又一個散文大家。他是豪放的,而不是婉約的,他是現實的,而不是浪漫的,他是誠懇的而不是虛妄的。我喜歡這樣的作家,也喜歡這樣的散文。
是啊,王蒙是我們的一位可堪稱為導師的作家!
王蒙散文讀后感4
王蒙,這位被著名評論家張光年先生稱為我國“當代文壇奇才”的杰出作家,與新疆有著一種特殊的緣分。自1963年底“自我流放”到新疆,到1979年6月“右派分子”問題被徹底“改正”回到北京,由青年進入中年,王蒙在新疆整整度過了20xx年屈辱而又充實的漫長歲月。其中有7年時間,他更是在邊遠的伊犁巴彥岱農村當了地地道道的普通農民,一直與那里的維吾爾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崐在這段艱辛而壓抑的日子中,王蒙與一切有志氣的知識分子一樣,并沒有向命運屈崐服,更沒有消沉頹唐。他在生活的最底層默默地思索著、吸收著、積累著,也企盼崐著有朝一日能重新回到文藝隊伍中來,在文學事業(yè)中一試身手。
有道是“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國家不幸詩人幸”。在新疆這段不正常的崐荒唐經歷,對于作家王蒙個人來說,并不全是壞事。關于如何看待這被迫中斷創(chuàng)作崐的20xx年,王蒙曾有一段很有辯證意味的總結說明。他說“如果不中斷的話,在那崐種環(huán)境里,勢必有兩種可能。一是得絕對的沉默,這并不大可能,因為我從小就積崐極參加革命,做布爾什維克,做黨員,一心一意跟黨走,假如1957年以后我沒崐有被劃進去,就設想我就清醒看到這一切都錯了,我就保持沉默采取不合作的態(tài)度,崐這也不可能。相反的有一種可能就是跟著‘左’起來。但‘左’到姚文元的程度也崐不可能,因為我心里畢竟有善良的一面,我下不了手,我現在寫小說對很反面的人崐物也下不了手。但起碼柳青式的悲劇在我身上會出現,就是我以很大的力量努力把崐當時的政策口號變成我自己的思想感情,再把它寫出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寫崐出來,可不久發(fā)現是寫錯了。”王蒙幽默地說,這種情況“從政治上說,對我個人崐很好”。(見《王蒙文集》第8卷614頁)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當年在這段崐非常時期的思想、生活、情緒、知識和藝術的全面積累,是王蒙在新時期最初的幾崐年里,就能以極佳的競技狀態(tài)實現自己文學創(chuàng)作的“二度青春”,十幾來頻頻引領崐文壇風騷,進入他文學事業(yè)輝煌時期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他那大量的有關新疆題材崐的文學作品,就是他20xx年新疆生活經歷的一批意外的精神創(chuàng)造的碩果,也是對有崐大恩于他的“第二故鄉(xiāng)”新疆各族人民一份豐厚的回報。
王蒙根據新疆生活體驗創(chuàng)作的作品,據不完全統(tǒng)計,有近百萬字之多,約占其崐新時期創(chuàng)作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這些作品中,既有數量眾多的小說,也有不少詩崐歌和散文。其中系列小說《在伊犁》、中篇小說《雜色》、短篇小說《夜的眼》、崐散文《故鄉(xiāng)行──重訪巴彥岱》等,都是王蒙本人的得意之作,均屬作家新時期頗崐有份量的代表作之列,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這些作品,就小說形式而言,既有崐長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說,也有系列小說;就小說的藝術風格和手法而言,傳崐統(tǒng)的、現代的、寫實的、象征的、幽默的、抒情的、哲理的、心理的、荒誕的,可崐謂五光十色,應有盡有。它們可以看作是王蒙在新時期里,進行小說藝術全方位探崐索創(chuàng)新的一個琳瑯滿目的廚窗。
也許是一個在社會底層生活過多年的老新疆人的緣故吧,對于王蒙這批新疆題崐材的小說創(chuàng)作,筆者一向十分喜愛,讀起來倍感親切有味?上У氖,這些作品過崐去大都散見于不同的作品集子中,不能集中起來對照閱讀,從而獲得一種比較完整崐的印象。不過現在好了,最近讀到由新疆文藝評論家、王蒙研究者陳柏中和夏冠洲崐同志合作編選的一大厚本《王蒙新疆小說散文選》(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83年出版),感到甚得我心。這本選集,收集了王蒙1992年以前以新疆生活為題材、為背景的小說和散文40來篇(部),近50萬字,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讀者閱讀王蒙作品的興趣。我在捧讀之余,不禁想對選集中部分小說的創(chuàng)作成就談些體會心得,以與廣大讀者交流。
一、描繪了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
初期新疆社會的歷史變遷
在這部選集中,隨著作家所描繪的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的轉換和眾多各族人物崐的不同命運的浮沉變化,似乎把我們帶回到邊疆地區(qū)那個風云變幻的年代。王蒙的崐這批小說,從作品所反映的時間上看,最早的是《哦,穆罕默德·阿麥德》,敘述崐的故事開始于“文革”前夕“山雨欲來風滿樓”的1965年春;最晚則是《心的崐光》和《最后的‘陶’》,故事均發(fā)生在改革大潮開始波及到遙遠的伊犁城鎮(zhèn)、牧崐區(qū),已進入充滿勃勃生機80年代初期了。王蒙正是在這個比較典型、也比較廣闊崐復雜的社會大背景下,從一個有力的角度,為我們描繪了十幾年來邊疆地區(qū)社會所崐發(fā)生的歷史性巨變。
作品中我們既可以看到,在強調所謂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的年代和“文革”中崐“奪權”、“武斗”的混亂時期,邊疆地區(qū)兄弟民族的普通群眾,與內地情況一樣,崐正常生活被打亂,是非被顛倒,人性被扭曲,正直善良的人們被迫害、遭冤屈,生崐產力受到嚴重破壞,人民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例如在《溫暖》里所描寫的,甚崐至連買一點茶葉都要帶上戶口本,頂風冒雪排幾天長隊,以至鬧出許多糾紛來);崐而一些小政治野心家和社會渣滓,如《書記·隊長·野貓和半截筷子的故事》(下崐簡稱《書記》)中的謝力甫、阿皮孜等人,利令智昏,則不可一世,不時掀起一陣崐陣小風浪。于是,艾克蘭穆,這位深受人們歡迎的天才民間歌手,在一場政治冤案崐和愛情悲劇的雙重打擊下神秘地失蹤了,人間從此消逝了他那奪人心魄的歌聲(《崐歌神》);向往自由和藝術的回鄉(xiāng)知青阿麥德,因為說了一句“想當特務”的玩笑崐話,就被打成“”,幾乎被“工宣隊”處以極刑(《哦,穆罕默德·阿麥德》崐);“傻郎”馬爾克,是一個忠于愛情的木匠,只是因為想用自己的手藝掙點現錢崐為愛妻治病,不能經常參加集體勞動,雖然按時向隊上交錢,仍被視為“走資本主崐義道路”,遭到百般限制、刁難,甚至被扣發(fā)口糧、捆綁批斗(《淡灰色的眼珠》)崐;隊長鐵木耳和書記庫德來提因堅持“抓革命促生產”,被打成“走資派”(《隊崐長》);而《買買提處長軼事》中的買買提兄弟,以及《鷹谷》中的艾利、吐爾地崐等這些無辜的干部,也都被打成“走資派”、“黑作家”、“壞分子”,橫遭毒打,崐關進“牛棚”實行專政……但是,另一方面,在那個非常的年代里,人民群眾卻以崐種種不同的方式,去與邪惡勢力作了英勇機智的斗爭,使一小撮壞人的陰謀詭計一崐次次地遭到失敗!蛾犻L》中的萊提甫木匠、《虛掩的土屋小院》中的伊敏老爹、崐《買買提處長軼事》中的買買提處長等,都用維吾爾人特有的阿凡提式的幽默,保崐護了自己,抗擊了邪惡勢力。而《邊城華彩》中的青年民兵連長艾肯、《鷹谷》中崐的艾利,也以自己或機敏或瀟灑的言行,巧妙地應付了當時復雜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崐表現了維吾爾人民生活的智慧。王蒙通過真實的藝術表現,熱情地贊美了邊疆兄弟崐民族的斗爭精神和不屈的意志,深刻地揭示了“真善美必將戰(zhàn)勝假惡丑”這一歷史崐發(fā)展的規(guī)律,表達了作家對生活底蘊的思考和信念。這些藝術表現使得這批作品具崐有較高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
與此同時,王蒙還對新疆兄弟民族個體命運表示了極大的同情和關注。在作品崐中我們可以看到,由于傳統(tǒng)觀念和習慣勢力的束縛,再加上具體個人性格上的種種崐缺陷,結果造成了一些人物個人命運的悲劇。如果說天才歌唱家艾克蘭穆令人痛心崐的夭折,主要是社會政治上極左路線造成的直接惡果的話,那么,穆罕默德·阿麥崐德、《好漢子依斯麻爾》中的依斯麻爾等人程度不同的悲劇命運,則有著更為復雜崐的社會文化因素。穆罕默德·阿麥德本是一個充滿理想和朝氣的知識青年,但由于崐貧窮和社會習俗的偏見,加上自己性格的軟弱和自暴自棄,結果導致人生的一個個崐挫折;回族“好漢子”依斯麻爾由在“文革”中叱咤風云、不可一世,到最后不光崐彩的下臺,以至生了病卻迷信“羊尾巴油包治百病”不求醫(yī)而不治而死,從個人角崐度看,主要原因則是沒有文化、迷信、私心膨脹又不加檢點所致!缎牡墓狻分,崐凱麗碧努爾的人生小悲劇更有典型性,也更耐人尋味。她與命運之神失交臂,無意崐間放棄了一個有望成為電影明星的大好機遇,原因全在于生活在相對優(yōu)裕的小市民崐圈子里,缺乏遠大理想,“心靈的光輝”和藝術才華被世俗的生活習慣所遮掩了,崐束縛了、壓抑了。相反,哈薩克女大學生哈麗黛(《最后的‘陶’》)和青年女教崐師愛彌拉姑娘(《愛彌拉姑娘的愛情》),卻憑借著現代文明的光輝、較高的理想崐追求或頑強的性格,戰(zhàn)勝了傳統(tǒng)習慣勢力,最后贏得了自己遠大的前途或美滿的愛崐情。這些,加上作家對穆罕默德·阿麥德進入新時期命運出現的轉機和哈薩克知識崐青年庫爾班身上那動人的現代意識的描寫,都表現了作家王蒙對新疆各兄弟民族的崐一往情深,表達了對他們歷史命運的美好祝福。
由此可見,作家王蒙在這些小說的主題開掘上,能避開只作簡單的政治判斷和崐道德評價,盡力保持了生活的原湯原汁,注重從社會生活和人生本身固有的復雜性,崐探討了人物命運的文化背景和人性、人的生命力等多元主題。。藝術表現上,大多崐采用第一人稱敘述,作品中的“我”,往往就是作家自己。“我”既是故事的目擊崐者、敘述者,也是情節(jié)糾葛的介入者。作品以親歷的口吻娓娓道來,更增添了作品崐的真實性、可信性和感染力。憙拡
二、塑造出新疆兄弟民族一系列栩
栩如生、性格獨具的人物群象
王蒙在這些小說中,以出色的現實主義藝術手法,塑造了十來個不同民族、不崐同職業(yè)、不同性別、不同命運的人物形象,個個栩栩如生,個性鮮明,讀來令人難崐忘,又感慨萬千。
這其中農牧民的形象最多也最成功,例如善良樸實、自守淡泊、正直清明、又崐不乏幽默感和民間哲人風度的伊敏老爹,機智詼諧、善于斗爭、活脫脫一個現代“崐阿凡提”的萊提甫木匠,敢恨敢愛、激昂蹈厲、富于反抗精神的“歌神”艾克蘭穆,崐能干又自私、“諾契加泡契(好漢子加牛皮客)”的回族農民依斯麻爾,聰明熱情、崐富于同情心、熱愛自由和藝術卻又命運不幸的阿麥德,精力過人,忠于愛情而又時崐冒傻氣的“美男子”馬爾克木匠,機敏、豁達、富有人情味的青年民兵連長艾肯,崐寧折不彎的“泰錐爾(杠頭)”鐵木耳隊長和與其配合默契、性格相映成趣的綿里崐裹針的庫德來提書記等,都是令人難忘的少數民族農民形象!蹲詈蟮‘陶’》中,崐那位一只手能夾死野狼的彪悍又保守的老牧人依斯哈克和富有改革精神和現代意識崐的青年開拓者庫爾班,雖然用筆不多只是一個剪影,但也給人印象極深。比較起來,崐這些人物群象中,伊敏老爹、依斯麻爾、阿麥德和馬爾克等,這幾位寫得似乎更有崐性格光彩和思想深度。作家對人物均沒有作拔高或“凈化”處理,表現了人們思想崐性格中的復雜性和豐富性,顯得濃墨潑彩,血肉豐滿富于立體感,栩栩如生,呼之崐欲出,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和很高的美學價值。這些眾多的普通農民形象,與農村崐中那些落后農民和社會渣滓一道,互相糾葛互相映襯,共同構成了邊疆農村的小社崐會,以自己不同的性格和命運,演出了一幕幕動人的人生話劇。
在這批新疆題材的小說中,王蒙還成功地創(chuàng)造了幾位性格鮮明的青年女性形象。崐《心的光》里,那位天生麗質、恬靜本分的女招待員凱麗碧努爾,她具有潛在的藝崐術天才而不自知,卻因小市民的因循和過分矜持而失去了一個人生價值得以充分實崐現的天賜良機,結果在祖國和民族已迎來新時期的曙光之際,親手釀成了個人人生崐的一場小悲劇,讀來令人扼腕嘆息。與其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哈薩克女大學生哈麗崐黛。她雖然也曾在最后告別故鄉(xiāng)草原溫馨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時,產生了依戀痛苦的矛崐盾心情,但最終還是被現代文明引向人生的坦途,走出國門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留學生、崐未來的女科學家。兩位同處一個時代的姑娘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一個象征著過崐去,一個預示了未來,具有某種象征意義。青年女教師愛彌拉姑娘,比前兩位早了崐一代,但她的陰云密布的“文革”中,卻能不顧個人利害和親屬出于舊婚姻和舊倫崐理觀念的激烈反對,義無返顧地勇敢地去爭取理想的愛情,其純情、執(zhí)著的性格,崐的確難能可貴,令人喜愛。
王蒙也創(chuàng)造了幾位兄弟民族中黨政干部的形象。這其中買買提處長是別具一格崐的一位。小說借鑒了西方“黑色幽默”的表現手法,把買買提處長在政治壓力巨大崐的逆境中,發(fā)揚了維吾爾人特有的阿凡提式的幽默感,苦中作樂,化解了生活中的崐沉重。這是一種巧妙的自我保護和抗爭的方式,表現了智力的優(yōu)越感。相反,他的崐孿生兄弟賽買提處長,卻因不善應付復雜環(huán)境,終日愁眉苦臉,唉聲嘆氣,最后未崐老先衰了。王蒙還在《書記》中刻畫了一個小政治野心家、“四人幫”小爪牙謝力崐甫的丑惡嘴臉。可惜因小說創(chuàng)作時間較早,這個人物有些概念化、臉譜化的缺憾。
值得指出的是,在塑造這一系列新疆兄弟民族人物形象時,有著長期邊疆農村崐生活體驗的作家,利用自己對新疆兄弟民族歷史文化的豐富知識,更由于精通維吾崐爾語言文字之便,能夠較深入地體察人物的內心世界,所以他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準確地崐把握住兄弟民族微妙的心理和情感的變化,人物個個鮮活而生動,舉手投足,一言崐一行,真實而自然,絕無小說中人物“衣服帽子是少數民族的,面孔卻仍是漢族人”崐的毛病。王蒙對于漢族作家如何在小說中表現邊疆地區(qū)的現實生活,塑造少數民族崐的人物形象積累了豐富而成功的藝術經驗,這對新疆地區(qū)各族作家的創(chuàng)作,無疑是崐很有啟示意義的。憙拡三、描繪出一幅精彩動人的邊疆風情畫卷作家王蒙在這批新疆題材的小說中,還以多彩的筆墨為我們描繪出一幅鮮明而崐生動的新疆(特別是伊犁地區(qū))的風情畫卷。
為了給小說人物提供一個廣闊而豐富的活動環(huán)境,作家依據自己多年的觀察體崐驗,既宏觀地描寫了邊疆農村、城鎮(zhèn)、雪山、草原的地理環(huán)境、氣候等自然景觀,崐也細致入微地刻劃了城鄉(xiāng)民居一家一戶的庭院布局和室內擺設。例如,在《雜色》崐中對天山牧區(qū)大草原自然風光和天氣多變特點的描繪,在《虛掩的土屋小院》中,崐對伊敏老爹那個出門基本不上鎖、只用幾根原木、幾塊木板簡單制作的大門以及門崐前土臺涼棚功能的細致描寫,對馬爾克木匠院內小花園和房舍別出心裁的精致的木崐雕圖案的描繪等環(huán)境描寫,就是異常典型的一筆,真實地烘托出主人公的身份和性崐格。作家就像是一位丹青妙手,在作品中縱橫涂抹,妙筆生花,使讀者如臨其境,崐歷歷在目。
這批小說還大量地、準確地表現了各族人民各方面的極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從崐生產生活方式,到飲食居家的習慣,從宗教信仰到禮儀交際,從倫理婚姻到服飾打崐扮,直到說話、稱謂、表情等等習慣方面,王蒙都作了非常精細的表現。例如,作崐家曾詳盡地描寫了伊敏老爹如何土制家釀葡萄酒的故事(《葡萄的精靈》),也曾崐不厭其煩地描寫了阿麥德親手作拉面的具體程序(《哦,穆罕默德·阿麥德》),崐描寫了村民們?yōu)橐撩衾系托袝r的古老而莊嚴的儀式,以及阿依木罕大娘愛用拉長崐上嘴唇表示不高興不滿意等的風俗習慣(《虛掩的土屋小院》),描寫了馬爾克如崐何用口水為別人卷制“莫合煙”的過程(《淡灰色的眼珠》)等等,都是非常精彩崐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需要指出的是,這些風俗民情的描繪,都不是孤立地出現或僅僅崐是出于獵奇,而均能自然有機地融入故事情節(jié)之中,成為深化主題、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崐刻畫人物性格的有力手段。這些表現都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文化意蘊、生活情趣和鮮崐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這顯示了作家王蒙對所表現的生活的熟悉、理解和把握的程崐度,以及他那高超的藝術功力。
總之,《王蒙新疆小說散文選》一書,比較集中地展示了作家王蒙新疆題材創(chuàng)崐作的成就,也為邊疆文學藝術工作者們提供了不少有益的藝術經驗和借鑒。據說王崐蒙現在正在創(chuàng)作他的半自傳體系列小說《季節(jié)》第三部,那將是以作家當年在新疆崐的生活體驗為表現內容的!锻趺尚陆≌f散文選》里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王蒙十多崐年前創(chuàng)作的,F在經過多年的思考和總結,對于自己當年那段生活體驗,富于創(chuàng)新崐精神的王蒙,一定會有新的思想發(fā)現和藝術的突破,一定會在自己的新作中有更為崐深刻、更為精彩的上佳表現。我們將拭目翹首以待!
王蒙經典散文讀后感5
《王蒙王干對話錄》,是一九八八年底,一九八九年初兩位作者有關文學的一系列對話的成果。這個對話是圍繞了“新時期”展開的。“新時期”是我們至今依然難忘的時光,但在對話中,他們卻都對“新時期”文學本身發(fā)出了追問。王干指出:“所謂‘新時期文學’實是一個非常含糊、不科學的概念。我們一般認為新時期從粉碎‘四人幫’以后,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開始,但‘新’到何時為止?”應該說,這個問題實已觸到了要害。王蒙先生更指明:“當時用這個概念無非和過去相比較,實際上新時期文學是和年年運動,階級斗爭為綱、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那個時期相比較”。這些論點都已經開始對“新時期”本身進行思考。他們用“文革后文學”來界定“新時期”,認為新時期“實際是從‘文革’蛻變來的”。這些說法實際上試圖以超出“新時期”話語的限制的姿態(tài)對“新時期”文學進行重新反思。這種反思恰恰是告別的前提和條件。
兩位對話者對八十年代后期的文學形勢作了極為深刻的描述。在他們對當時的“疲軟”“滑坡”等等現象的描述中,正可以看到一個新的多元話語正在形成。他們明徹地指出:“中國文學發(fā)展到現在,出現了多元的趨勢,同時也失去了流向,這對每個作家都是考驗,失去流向就沒有規(guī)定的道路給你走。”他們似乎已經將話題延展向今天面對著商品化與大眾傳媒的新的文化情勢了。昔日的政治化的轟動早已寂滅,而作家追尋的總體性的“轟動效應”也難以重現了。雖然在“新時期”文化的話語中,文學一直處在中心,但文學的這種話語中心的位置已隨著社會選擇的多樣化及大眾傳媒的崛起而走向了衰落。這里有一個很有趣的矛盾,正是知識分子和文學在呼喚,在吶喊著一個多樣化選擇的時代的到來,但一旦這個時代真的到來,卻最先導致了知識分子與文學的話語中心位置的衰落。兩位對話者憑著他們對時代和文化的敏感,點出了“指路的探照燈”式的文學觀和中心意識的潰解。
在《文學的逆向性:反文化、反崇高、反文明》一節(jié)中,兩位作者在一些尚未成為潮流的現象中,將我們當時狂熱追尋的“現代意識”加以追問和再思。
這個追問和再思限于當時的文化情勢,尚不可能象今天這樣顯豁和明確。但其實已觸到了中國當代文化的一個大關節(jié),也就是開始了對“現代性”的重新思考。所謂“現代性”指的是文藝復興之后所出現的啟蒙的文化思想。有關“現代性”的定義雖然頭緒紛繁,但人們都有一個大致的理解和認知。而“現代性”所構筑的文化設計從鴉片戰(zhàn)爭時代起就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文化。它是夢想和期許,又是承諾和宏愿。但“現代性”是一個西方文化的概念,它將中國的文化編碼在一個邊緣的位置上,變成了西方文化的“他者”。中國的文化設計和思想就一直沉浸在一種“他者化”的焦慮之中。我們全面地接受了啟蒙的設計之后,就不免失掉了自身的獨特性。“新時期”文學所產生的“走向世界”的焦慮,正是啟蒙的“現代性”話語的組成部分。對話中專有一章論及《何必走向世界》,王蒙說得十分直率:“現在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討論和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差距的討論,里面有價值的東西很少,相反那種想當然的‘西洋情結’非常多”。“過分地關心走向世界,實際是長期封閉之后一種自卑心態(tài)的表示。當你仰視世界、仰視諾貝爾獎金,仰視外國讀者的時候,你的作品永遠不會贏得他們。”這是清醒明徹的聲音,它也是我們告別“新時期”和“現代性”話語的可能性的展示。
對話錄對具體作家的品鑒與分析只是即興的三言兩語,但卻準確、生動,獨具概括性。他們分析了從王蒙自己和他的同代人,到韓少功、王安憶,再到余華、格非、蘇童、劉恒等完全不同的作家。這一部分對作家、作品的評析既體貼創(chuàng)作的甘苦,又能一語破的,指出其成敗得失?吹贸鍪桥u家和作家在對話中所達到的獨特的洞見,同時也表現了一種從容開闊的氣度。在這里,兩位作者在對話,也在和他們涉及的眾多“新時期”作家對話,也在和我們這些讀者對話。對話是明智的前提,有了聊天,人才不易被偏執(zhí)和僵硬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