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guī)首孝悌讀后感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弟子規(guī)》中提倡的孝道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備的品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弟子規(guī)首孝悌讀后感,以供讀者朋友們參考。
弟子規(guī)首孝悌讀后感(一)
我今天讀了我們的國學經典《弟子規(guī)》,從這本書中我受到了許多啟發(fā),《弟子規(guī)》共有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等。
總序部分概括地介紹弟子規(guī)的主要內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做事要嚴謹,還要誠實、博愛,在做好以上這些事情的基礎上,還要去學習文化知識。
入則孝這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在家要孝順父母的道理。要虛心聽從父母的教誨,了解父母的好惡,力爭為父母生活的更好創(chuàng)造條件。在這些方面,我感覺自己做的還可以,為什么說只是還可以而不是非常好呢,這是因為在大多數(shù)時間我做的是好的,但有些時候在有些細節(jié)上還不夠注意,比如,有時父母教育我時,我嫌他們嘮叨,沒有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出則悌的主要內容是: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并要學禮、懂禮等等。我在尊敬師長方面做的很好,對于老師和長輩我都能做到見面主動問好,從內心去尊敬他們,但是有些時候和同學相處的不太好,離“兄弟睦”的要求有點差距,我會努力做的更好。
謹和信的內容主要有:為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著要端正,說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我感覺自己在品行端正方面做的比較好,能夠以誠待人。但是在日常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方面做的不夠,有時東西擺放比較亂,而不經常收拾。另外,我在經常反省自己這方面做的不夠好,不擅于和不愿意做自我批評,這是以后需要改正的,因為只有經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點,才能改掉缺點,從而使自己進步。
泛愛眾、親仁的主要意思是:人在世上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yǎng),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誹謗別人,不強人所難等等。
今天,我就讀到了親仁這一部分,以后我會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讀完的,從我讀的弟子規(guī)當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優(yōu)點,我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不少缺點,我一定會發(fā)揚優(yōu)點,改正缺點,按《弟子規(guī)》的要求去做,做一個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
弟子首孝悌讀后感(二)
最近我每天早上花15分鐘專門用來閱讀《弟子規(guī)》,我記得第一次接觸《弟子規(guī)》是在公司的總經理JIMMY推薦給我們,他自己通過學習《弟子規(guī)》提升了很多,整個人的境界都提升了不少。所以他也推薦我們去學習,并且經常請國學老師給我們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他一直強調做人品德最重要,不能將技巧超過自己的品德,在他的強烈推薦之下我開始閱讀《弟子規(guī)》,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自己也在《弟子規(guī)》里面感悟很多,因為里面很直接很通俗易懂的給我們介紹到我們應該從哪方面開始修煉自己,并且跟我們講到有什么途徑可以修煉自己。在此我分享其中的幾個段落,期待對大家有啟發(fā)。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注解: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事,父母責備教誡的時候,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生氣傷心。
天下可憐父母心,所有的父母都是為了孩子的成長。但是我們很多人在父母教導我們的時候卻埋怨父母啰嗦嘮叨,不僅沒有體會父母的用心同時更是深深地傷害了父母的心;蛟S父母真的有那么的一些啰嗦,但是父母的用心是無可否認的。我們不能因此而不理解父母,更不能因此倒過來強詞奪理,傷害父母。我們應該做的就是虛心的聽從父母的教導,按照父母的教導好好的度過自己的學習生涯。我自己以前也經常埋怨父母嘮叨,但是當我學習到《弟子規(guī)》的時候,我才開始去感受父母的用心。世界上只有兩種人希望我們成長,一種是老師另外一種就是父母。所以我們必須謙虛的接受父母的教導,好好體會父母的用心。
弟子首孝悌讀后感(三)
前段時間我們學校讓我們寫《弟子規(guī)》的讀后感,在我的姐姐的引導下,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guī)》的意思。我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guī)則,“弟子”也有“規(guī)”。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guī)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兜茏右(guī)》里有這樣的一句話“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yǎng)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yǎng)育之恩吧?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結鈕扣,有定位,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順便說一個故事:以前著名詩人王安石是當時國家的重臣,可他有一個壞習慣:不愛洗澡。有一次,國家開大會,他也參加了。正當國王在大會上公開地對王安石說話時,一只虱子,從他的脖子一直爬到臉上,會上的大臣都看得一清二楚,很快,這件事就傳遍了五湖四海,成了千古的笑話。所以我們要吸取教訓,不然也有可能成為別人的笑話呢。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你會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學仁慈……現(xiàn)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我自己作了一首小歌:“能親仁,當然好,好日來,壞日少”我們可要努力啊!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么才能做呢?學知識。怎么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
這就是我的讀后感。我覺得《弟子規(guī)》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要以它作為行為準則。
弟子首孝悌讀后感(四)
弟子規(guī)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我學了“首孝悌”這一段,感悟很深。
首孝悌,是告訴我們要孝敬與尊重自己的父母。如果連這都不懂,就不可能尊重朋友、同學等在生活中幫助過你的人。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告訴我們:父母叫你時,不能慢吞吞;父母讓你做事時,你就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偷懶。到這里,我很內疚,因為我在三年級時(現(xiàn)在也有),媽媽要求每學課后要聽寫英語。那時的我總是慢吞吞地,很不情愿,或想辦法脫身,甚至哭過?墒菋寢尵o抓不放,堅持每學課后要我聽寫英語。正因為這樣,在三年級英語期末考試考了100分,才知道媽媽的用心良苦。可是在四年級時依然不怎么情愿聽寫,分數(shù)下降了,可是我還是外甥打燈籠——照舊(舅)。媽媽只好隨便我,什么時候自愿就什么時候聽寫。學了《弟子規(guī)》后,覺得自己對不起媽媽……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的意思是:自己的身上有傷時,自己的親人會非常擔憂;而你的道德有“傷”時,親人的臉面就都被丟了。我在深圳時,不小心摔破了頭,媽媽被嚇得臉色蒼白。媽媽送我到醫(yī)院,邊哭邊送我進手術室……。讀了《弟子規(guī)》“入則孝”后,聯(lián)想那時的情景,真正理解“身有傷,貽親憂”這句話的意思。
《弟子規(guī)》是中華文化的經典,它正以特殊的魅力感染著每一位炎黃子孫。當古老的鐘聲再次響起,讓我們一起徜徉在這美妙的文化經典里—“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