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600字
坐于窗前,斟一杯好茶,捧一本好書。以朝陽藍(lán)天為伴,讓茶香書香作陪——安安靜靜閱讀是我最喜歡的事。
閱讀,能使人靈魂散發(fā)香氣,當(dāng)我對閱讀有了這樣一種感悟后,便沉迷其中。最近,我最迷的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海倫凱勒,美國女作家,《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她的自傳,寫盡了她一生的苦難、奮斗與快樂。
在旁人眼中,海倫的一生從一歲半起便是不幸的,海倫的文筆輕松,但是卻激起讀者的憐憫,海倫變成盲人后的生活非常艱難,她逆風(fēng)而上,即使雙目失明,也努力去感知世界;即使雙耳失聰,也要"聆聽"大自然。因為她用心享受生命,用知識改變命運,才創(chuàng)造出后來的輝煌成就。試想,若是當(dāng)初海倫消極抑郁,自暴自棄,或許她就以一個普通殘疾人的身份泯滅在蕓蕓眾生之中了。
書中,海倫用細(xì)膩的筆觸,對大自然景色進行了描寫,使人很難相信出自一位盲人之筆;她去騎馬、劃船、滑雪橇,甚至一人月夜泛舟……她用充實填滿了一生,用溫暖的“目光”,去看待每一個人。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之所以能成為名作,不單是因為其本身的藝術(shù)價值高,更是因為海倫已然成為樂觀向上、不屈服命運的代名詞。
貝多芬四十六歲完全喪失聽覺,卻創(chuàng)造出了傳世樂曲;史鐵生二十歲因病癱瘓,卻用雙手寫下不朽文字。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偉人,遇挫而發(fā)奮,以后天之努力補先天之缺陷!如今身體健全,教育條件優(yōu)越的我們,又有什么資格叫苦叫累,不努力學(xué)習(xí)呢?
舟逆水而行,人遇挫而達(dá);讓我們逆流而上,踏上光明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