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十二歲的旅程》有感800字
尋找自己的根,那是每一個人喜怒哀樂的大舞臺。尋找祖輩們的愛情,那里有兒孫們幸福的港灣。——題記
窗外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我輕輕地合上《十二歲的旅程》,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書中小女孩跨越大洋不遠千里回到故鄉(xiāng),在半生不熟的語言、迥異的文化和行事詭異的大人間尋找自己心靈的故土……
“啪嗒”,一滴雨珠敲打在窗戶上發(fā)出清脆的響聲,勾回了我沉浸在故事中的思緒。小水滴不也是如此嗎?水蒸汽離開河流的懷抱來到天上,在云彩中孕育長大成為水珠,然后從萬米高空落下,爭相返回河流母親的懷抱。盡管有的像這樣落在了窗臺屋頂,但順著窗沿屋檐,它們克服千難、歷經(jīng)萬險最終找到了自己的歸處。
是呢,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記得有人說過: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
我家
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三口之家,爸爸、媽媽和我三個人住在一幢小小的房子里。我總是第一個回到家里。每天放學我都會回到那個小房子里,在客廳攤開作業(yè),這時候媽媽會拎著菜回來,然后直奔廚房。等到作業(yè)寫完,廚房傳來菜香,鎖孔轉動的聲音也總是準時響起——爸爸回來了。又一次我問爸爸:“你為什么總是能在飯做好的時候出現(xiàn)呢?”“因為我看到家里飄出的飯香了呀。”“可是香味不是聞出來的嗎,你怎么說看見?”爸爸只是呵呵地笑著,我也就哈哈地跟著笑了。那時候我只知道家里是上完學上完班后休息的地方,那里有美味佳肴,有歡聲笑語。
奶奶家
從我記事起每個周日爸爸都會開車帶我們去奶奶家。奶奶家在鄉(xiāng)下,聽哥哥說他小時候周圍還是一望無際的田野,后來電線桿立起來了、公路造起來了,小區(qū)式的房屋在公路的對面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盡管如此,奶奶家依然是我的周末度假勝地。那里有我的表哥和表姐。他倆從小在奶奶家長大,表哥更是對那片村子和綠色了如指掌。從田埂下面小洞里的螃蟹、玉米稈上的蚱蜢到大葉子底下地里的番薯,每次他都能讓我捧腹大笑或者哇哇大叫。后來姐姐一家也搬去了蕭山,奶奶家只剩下哥哥一個小孩了。我問哥哥:“哥,奶奶家沒有空調你晚上睡覺不熱嗎?”“不會啊,打開窗戶風吹進來還有青草的香氣呢!”“青草的香氣?”“就是奶奶家的味道呀!”后來,每個周末我們都依然會回來,另外還多了一個“拜訪者”——姐姐。
國家
稍大一點后,爸媽開始趁著寒暑假帶我出國玩。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都是些美麗的地方。但我卻總覺得這些地方少了點什么。媽媽曾半開玩笑地問我,我們在這里買個房子住下好不好,我毫不猶豫地搖著頭。雖然白天玩得很開心,但一到晚上躺在賓館的床上,我就會想起那個溫馨的小窩和那個在中國某個角落的有個神奇哥哥的奇妙鄉(xiāng)間田園,那個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有著我深深地思念。
阿梅的奶奶說: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溫暖的岸。鄉(xiāng)間的小雨已經(jīng)停歇,涼風習習,但我卻感受到了溫暖還有風中夾帶的青草的香味。哥哥告訴我,那是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