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宣言讀后感700字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造就了龍應(yīng)臺《獨立宣言》這篇文章。東方的母親希望與孩子保持兒時的親密,而西方長大的孩子,卻從小就被培養(yǎng)要獨立要自主。
其實,孩子們的獨立并不是意味著疏遠(yuǎn)母親,只是不再依賴母親,不想讓母親為自己的生活操心,也不希望母親來安排自己的生活。
我更喜歡文中十一二歲的菲利浦,他的身上有我的影子。從小我一直都想證明給母親看,自己是有獨立生活的能力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孩子也會像菲利浦一樣,更注重保護(hù)自己的個人隱私,更在意自己的個人空間。像吃飯、穿著、上廁所這些事父母完全沒必要多管;去什么地方旅游,怎么去,都不希望被母親安排。
但現(xiàn)在中國的母親卻管得過于嚴(yán),也管得寬,什么都要管,覺得“我生你養(yǎng)你呢,無論多大,你都要聽從我的!”從青春期開始,父母親就逐漸不怎么理解我們,雖然他們也盡量、盡力去了解。話說回來,他們的了解方式是有問題的,這時候反而會引起子女的抗拒,并想著離開他們。父母覺得對他好,但他覺得沒必要。當(dāng)我們對父母說出我們自己的感受時,他們卻當(dāng)聽不見,更有甚者,棍棒相加,使得往后孩子都不再敢向父母說出自己的心里話。
文中作者對安德烈禮節(jié)太少提出看法的片段,我更是感同身受。我更像西方文化熏陶下的孩子,不喜歡過多的禮節(jié),覺得過于繁瑣,于是我就不愿意跟外人見面,天天與手機,與網(wǎng)絡(luò)打招呼,畢竟跟它們見面不用太多的禮節(jié),沒有心理負(fù)擔(dān)。不過,作者提出的批評我還是接受的,禮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美德,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親近,這有什么不好呢?良好的社交還是必要的,人畢竟還是有社會屬性的。
《獨立宣言》這篇文章寫出了兩代人之間、東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這是當(dāng)下父母與孩子的真實寫照。我覺得無論做父母的,做孩子的都應(yīng)換位思考,尊重彼此的想法,互相取長補短,讓自己的人格變得更加獨立,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