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讀后感600字
不知不覺間,我讀完了《上下五千年》。有人說,時光如水,那么我想,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時間,就是一條歷史的長河。
遨游歷史的長河,我懂得了勤奮的重要性。蘇秦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他曾多次到其他國家游說,都未成功。后來在家發(fā)奮苦讀,終于取得了六國相印。古時候也有許多像他那樣的人,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讀書,經歷了許多次失敗,也從不氣餒,他們最終取得了成功。
遨游歷史的長河,我明白了不能片面地評價人或事。比如秦始皇,他為人雖然殘暴,但他留給后世的影響是深遠的。他南征百越,北伐匈奴,統(tǒng)一了度量、文字和貨幣,把奴隸制改成了封建制。又比如李后主,他是一個亡國之君,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很高,連王國維都說他“把伶工之詞變?yōu)槭看蠓蛑~。”可見,歷史是有兩面性的。就像修筑長城,一方面勞民傷財,另一方面卻保護了邊疆。所以我們要公正地看待歷史。
遨游歷史的長河,我懂得了什么是理智。古代的帝王有些重用賢臣,造福百姓,就像唐太宗時期的貞觀盛世。有的帝王卻親小人,遠賢臣,就像晚唐時期宦官干政,藩鎮(zhèn)割據,朝廷上下內憂外患。所以一個君王必須要聽取賢臣的意見,理智地處理好每一件事情。我們也一樣要聽得進良師益友的勸告,不能是非不辨。
遨游歷史的長河,我明白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無論是秦朝的陳勝吳廣起義,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還是晚唐的安史之亂,他們雖然都是失敗的,但掀起了各地反抗的浪潮。這些事件原因只有一個:民心的背離。皇帝雖然貴為天子,但畢竟百姓才是他們的衣食父母,如果君王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yè),那離亡國也就不遠了。
遨游歷史的長河,我受益匪淺。我雖不能“得天下”,但我可以勤奮、理智,可以明辨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