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生活的距離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并不是“高”得“離譜”,否則就脫離了生活。而脫離了生活的藝術是不會受到人們的喜愛的。電影《女生日記》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這部電影自始至終都讓觀眾感覺是一出“戲”,沒有一點真實感,觀眾也無法融入影片中去,更不會引起共鳴。一件藝術作品要想顯得真實生動,顯得有血有肉,就必須在每個細節(jié)上下工夫,只有細節(jié)的真實,才能營造出整體的真實。猶如“一個不愿認真作好每一件小事的人,成不了大事”一樣。而《女生日記》恰恰就是栽在了這看似不起眼,實則很重要的“細節(jié)”
上。
首先是臺詞的蒼白。不能因為影片的主人公是小學生,就肆意把臺詞處理的那么單薄無力,那么千篇一律。一部戲能不能吸引人,臺詞很關鍵。馬虎、粗糙、千篇一律就等于就是給自己掘了一半的墳墓。在片中,最明顯的一處就是,學生們不論性別,不問性格內向或外向,夸贊起人來永遠是那一句“,你真棒,,你真行!”外加一個大拇指和一臉傻笑。如今大都市的孩子,有誰這么說話的?更何況,這詞兒出現(xiàn)的頻率如此之高,明顯就很假,讓人看著很不舒服,如同看一年級小學生作文似的。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用語是很豐富的,絕對不屑于說這樣的“口頭禪”,并且搭配這樣做作的神態(tài)和動作。所以,臺詞的好壞,直接影響電影的質量。成功的臺詞可以造就一部成功的電影。反之亦然。
其次是人物塑造上的失敗。影片一開始,就走馬燈似的把主人公的同學們一溜兒介紹了一遍。其實這形式也挺好,可是,電影開頭介紹了,在影片后來的發(fā)展中就忽略了人物的性格塑造。這一忽略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讓人覺得這一群學生(特別是女生)都差不多,沒個性。這就好象寫文章要前后呼應,后面不呼應,前文的敘述就會顯得很無力。
主人公日記被父母看到,就要離家出走;明明是她自己忘了關電腦,才被媽媽看到了日記,這是誰都說不上誰錯的事情,至多與父母吵上幾句,等氣頭過了,也就該恢復正常。她可是脾氣不小,離家出走了;问幰蝗蠡貋,還繼續(xù)跟媽媽賭氣。倒要叫媽媽又是哄又是檢討。退一步講,不為父母考慮,也要為我們自己考慮。我們還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這日子還得跟父母過下去,關系鬧僵了,吃虧的可是自己。編導這樣安排,不知用意何在。
在學校里,主人公也老為了點兒小事就心里不舒坦,要比過人家,這么想著就跟同學吵起來了,吵不贏就哭。一般而言,女生的確是比較任性,善變,可是也沒這么過頭的呀。再說這同學間,是決不會為了什么“我比你強”這種無聊的理由吵架的,顯得太幼稚了,F(xiàn)在大都市的小孩,是一群見識廣,心智較成熟的小大人,決不會因為這樣的吵架就哭起來了,更不會隨便在眾人圍觀下哭。所以,脫離現(xiàn)實生活的人物形象,會很容易被我們識別出,也不會被我們接受。要想寫好我們這一代小孩,就必須深入到我們的生活中來。
《女生日記》電影與生活的距離是明顯的。寫我們學生的故事,應該能夠表現(xiàn)我們的生活和喜怒哀樂,擁有最廣大的學生的認同。希望藝術創(chuàng)作者們都能明白,要想把握好藝術與生活間的距離,是要深入我們生活之中,說我們說的話,做我們做的事,而不是大人“居高臨下”站在成人的立場看我們;畢竟千里之堤也是可以潰于蟻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