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觀后感:有一種痛叫無聲
影片的重頭戲幾乎都在母親李元妮、女兒方登和弟弟方達中展開,母女重逢的那場戲堪為最經(jīng)典的一幕,承受三十二年分離之苦和內(nèi)心愧疚折磨的母親,在女兒踏進家門的一瞬,依然緊緊張張站在原地包著一個包了好久都沒包攏的餃子,邊包邊透過廚房的窗戶看著女兒進屋,內(nèi)心的復(fù)雜、情感的交織在看似平靜中不動聲色,直到在正屋面對丈夫和女兒的遺像,這個壓抑了太久的情感才在面對女兒的那一跪和那幾句深深的道歉與救贖中爆發(fā)。這是全片最感人最催淚的地方,母親痛哭流涕的情感傾訴和之前每逢忌日滿街焚燒紙錢的場景呼應(yīng),三十二年中每一次都絮絮叨叨燒紙錢的場景,與改革開放后孤獨一人生活卻拒絕重組家庭的決絕,與高樓林立的豪華小區(qū)堅持不搬新家的固執(zhí),等等等等,故事在時間和生活的講述中展開,卻一個接一個埋下了伏筆,高潮卻留在三十二年后的重逢和陵園中女兒如夢初醒的悔悟。
如果說地震、洪水等等這些人類猝不及防的天災(zāi)人禍,給人們生活、生命和財產(chǎn)帶來了極其慘重的災(zāi)難,那么,地震所帶來的“震”感和“震”痛,更是不可預(yù)見不可估量的心靈、精神磨難。
好在經(jīng)歷了種種,經(jīng)歷了種種磨難之后,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在震痛中成長、成熟,也更懂得了那句“沒了,才明白啥叫沒了”的臺詞之后的潛臺詞,懂得了珍惜的真正含義,和5億元人民幣的票房豪言壯語相比,那又算得了什么,中國人在知福惜福的過程中,用人民幣為心靈的洗禮、為中國的電影埋一次單,一點也不冤,相反很值當(dāng)。建議每一個朋友有空暇的時候,攜帶自己的親朋好友走進電影院看這一部心靈震撼的電影。
在此,向馮小剛導(dǎo)演致敬,這是一個普通電影觀眾對中國電影人的最根本最由衷的尊重和敬重。
——寫于2010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三十四周年紀(jì)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