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精彩影評5篇_熱門電影觀后感
《攀登者》講述的是1960年,中國登山隊向珠峰發(fā)起沖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wù)。15 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氣象學家徐纓的幫助下,帶領(lǐng)李國梁、楊光等年輕隊員再次挑戰(zhàn)世界之巔。迎接他們的將是更加 嚴酷的現(xiàn)實,也是生與死的挑戰(zhàn)......
《攀登者》觀后感一
在國慶節(jié)當天,觀看了《攀登者》,淚眼朦朧,熱血澎湃。登山隊員,為了征服世界最高峰,一個個前赴后繼。不僅需要突擊隊,還需要氣象,后勤等保障。海拔高度,含氧量,風力,溫度。北拗,第二海拔,大風口,一步一個腳印。站在頂峰,需要做好每一個細節(jié)考慮,拿生命去攀登,為了影像設(shè)備,可以放棄自己的生命。海拔8848.13米,1975年5月27日14:30。感受到祖國的強大,祝福祖國更加繁榮富強,祖國母親生日快樂。
《攀登者》觀后感二
大環(huán)境制作比之前有進步,而情感的連接有些突兀。
在祖國70周年的日子里,去觀看了《攀登者》,查了資料,影片中的取景選擇在崗什卡雪山拍攝,完全是真實取景,坐在前排,可以感受到珠穆朗瑪峰的寒冷。第一次登頂成功時路過珠峰北坳,感覺自己都在這雪崩之中。第二階段松林光腳登頂,著實佩服。第一次成功登頂未進行拍照留下的質(zhì)疑,為后來松林對方五洲的態(tài)度變化做鋪墊。而質(zhì)疑也使得松林懊悔與深深的自責。冰塔林、冰裂縫、北坳營地、大風口。再次向珠穆朗瑪峰出發(fā),年輕隊長李國梁帶著他的隊員順利到達第二階段。年少輕狂的他們不知道危險隨時發(fā)生,使得突然風暴的來臨,處理突發(fā)事件,李國梁為了祖國大義而選擇自我了結(jié)。保住了🎥,李國梁的犧牲讓松林原諒了方五洲。松林也親自將李國梁的尸體拉回來。影片中最后一次登頂遇見的雪崩,有一段視覺盲區(qū),模擬方五洲遇見雪崩后的短暫昏迷。吐槽,這里面兩段感情都沒成,深深感嘆生命短暫。
這部電影中的愛情有點突兀,沒有與影片大環(huán)境做到很好的連接。而兄弟情義體現(xiàn)完美。演員都是好演員。而這部影片中我感覺張譯的感情表達最到位。
《攀登者》觀后感三
珠峰用腳步丈量,主權(quán)由英雄捍衛(wèi)。這就是奉獻,這就是勇氣,這就是愛國精神。一代一代攀登者向上,無畏嚴寒,在風雪凜冽中踱步向前,在冰峰絕壁上奮力攀爬。 1960年5月25日4時20分,中國人在黎明中首次登頂。 1975年5月27日14時30分,中國人再次登頂,測量珠峰高度,將五星紅旗插在8848.13米的頂峰上。所謂攀登者,他們不僅在登頂時令人仰望,更在攀登時值得崇敬。這些人注定了不凡的人生,在超凡的攀登能力支持下,完成非凡的登頂使命。如果有些人永遠不能忘記,那他們便是。當老隊長說出“登上去,活著回來”,當方五洲在風雪中頑強搏擊,當李國梁割斷繩子選擇犧牲自我,當曲松林瘸腿拉回遺體,痛苦流涕,當徐櫻選擇登山測量天氣,當攀登者們永不言棄的向前,這是責任的力量,這是奉獻的力量,這是愛國的力量。他們是無數(shù)為新中國付諸努力的愛國者的縮影,他們是最應(yīng)該記住的人。
《攀登者》觀后感四
都在說吳京、章子怡和張譯,但是我想談一談胡歌和成龍飾演的楊光。
這是一個有遺憾也有希望的支線故事。
《攀登者》里主線故事發(fā)生的時間,一九七五年,是楊光第一次作為國家登山隊成員攀登珠峰,把睡袋讓給了丟失行李的藏族隊友,結(jié)果卻犧牲了自己的雙腿。而他之所以對于登上珠峰滿懷執(zhí)念,是因為他可能有不適宜登山的遺傳疾病,為此他的父親對他滿懷愧疚。
所以,他想證明給天上的父親看,父親給他的,是一個健康完整的軀體。
從世俗角度來看,楊光并沒有取得成功,但是只要希望還在。
像方五洲說的那樣,攀登是“登山者的天堂,普通人的地獄”,但普通人遭遇登頂失敗和截肢,意味著人生就此沉寂。
反過來,普通人和攀登者的區(qū)別就在于此。楊光最終不僅和普通人一樣正常生活,還付出了更多艱辛努力,最終登頂成功。
于是,他也成了《攀登者》里最好的注腳。
我在微博上看到說,胡歌在接到進組的邀請時,離開機只有半個月。
盡管如此,但是他依然毅然決然接下了這出戲。
因為他曾經(jīng)有過一次海拔6000米以上的登山經(jīng)歷,那是在青藏高原的啟孜雪峰。在4900海拔的高度,看到一塊寫著“繼續(xù)走”的石碑,那是下山過程中不幸遇難者的臨終遺言,人們?yōu)榱思o念他,就將他的話刻在了石頭上。
毫無疑問,胡歌一直想將生命里的這段體驗融入自己作品里。直到《攀登者》的出現(xiàn),才真正圓夢。
從最終成片效果來看,胡歌真的有用心琢磨,將那個年代的人的精神與他們身上的氣質(zhì)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當他在談?wù)撽P(guān)于攀登的話題里,那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悅,眼神里都閃耀著光芒。
他的表演更像是從內(nèi)心出發(fā),再發(fā)散出來。我覺得,在胡歌的定義里,楊光不是“失敗的英雄”,而是“永不言敗的英雄”。
在悲壯、艱苦之外,我想,胡歌演繹出了《攀登者》里最寶貴的東西,樂觀與希望。
為了同伴登頂而做出自我犧牲的楊光,盡管當時沒有登上珠峰,但是他登上了自己精神上的峰頂。
片中的主角方五洲,是在十五年后再次登頂;但楊光的原型夏伯渝卻足足等了四十三年才真正登上珠峰。
夏伯渝因為當年和楊光一樣的遭遇而截肢,但卻從來沒有放棄過一件事——登頂珠峰,即使身患癌癥,依然在20xx年5月成為了第一個靠雙腿假肢登上峰頂?shù)呐实钦摺?/p>
影片開頭的蓑羽鶴,是世界上最小的鶴,體長只有76厘米,但是它們是唯一能夠飛越喜馬拉雅山的鳥類。
最渺小的,往往也最偉大。
其實對于出品方上影集團來說,《攀登者》也有更高維度上的期望。
曾經(jīng)的上海電影,可以說是國產(chǎn)電影最開始起步的地方,許多上世紀的香港電影人,履歷都少不了“上海”二字。
但是,有些東西卻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被我們有意無意地忽視了,比如責任,比如擔當,如果這次能夠找回來,真的挺好。
希望以后,國產(chǎn)電影能夠有更多的“攀登者”。
《攀登者》觀后感五
這么好的題材,沒拍出特別震撼的效果,但是吳京、張譯、章子怡、井柏然、胡歌等等都是好演員,真的浪費了這么多的好演員……感情戲其實沒必要,感覺特別多余。只是可惜胡歌戲份太少了,張譯演技真的神,吳京的文戲沒想到這么好,出人意料的好,井柏然也很會演戲,章子怡反正怎么看都好,現(xiàn)在的她不管怎么看都特別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