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綱新教材新挑戰(zhàn)_英語教學論文,新大綱新教材新挑戰(zhàn)_英語教學
新大綱新教材新挑戰(zhàn)
——談中學外語教學所面臨的問題與思考
建國以來,我國中學的外語教學大綱幾經編訂。1992年,由國家教委頒發(fā)的新《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 制初中英語教學大綱》,比歷史上任何一個大綱都突出了交際能力和語言使用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體現了一種嶄 新的教學思想。1993年開始使用的中英合編的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英語教材(JEFC),正是這一大綱的 集中體現者。它是一套集科學性、趣味性、實踐性為一體的好教材。其特點是打破了傳統(tǒng)教材中以語法為線索 的編排體系,不以語法的需要編句型、課文,而是以交際功能為主線,融語音、詞匯和語法結構以及語言的功 能、意念和話題為一體編排語言材料,進而達到諸要素間的有機結合。新教材問世使用三年來,給中學外語教 學帶來了活力和生機,為教學改革開辟了一個廣闊的前景,其間是不乏可喜成績和贊譽之辭的。但在貫徹實施 新大綱、新教材的過程中,筆者也注意到,由于我們在指導思想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處理教材、教法上存 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也出現了一些影響新大綱、新教材順利實施的不利因素。本文擬就這些問題和由此而引 發(fā)的思考談談自己的一管之見。
一、目前存在的問題
。ㄒ唬﹣碜詡鹘y(tǒng)觀念的誤導
在外語教學中,多年來我們一直存在著向上看和向外看的通病。向上看,指看紅頭文件、看考綱、看教本 、看教參。向外看,指引用國外的教學理論。其實,看并不錯,但以看來束縛自己,唯命是聽,這就有問題了 。同樣,借鑒國外科研成果和經驗也無可非議,但無條件地全盤吸收,并試圖在教學中證明它的絕對正確性、 先進性,這也不是正確的態(tài)度。
建國以來,以對我國中學外語教學產生的影響為準,按時間的發(fā)展為序,大致有翻譯法、直接法、聽說法 、認知法和交際法五種主要教學法被引進到我國。在唯上觀、唯洋觀的指導思想之下,我們往往習慣于機械執(zhí) 行上面的要求,每當推行一種新的教育理論和方法時,我們會把這一階段以某一語言為母語的人提出來的某種 理論和方法奉若神靈,而忽視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幅員廣闊、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的國度里進行外語教學的 實際狀況及復雜特點,不顧眼前師資、設施、環(huán)境和條件是否允許,喜歡轟轟烈烈,一哄而上,而后又冷冷清 清,一哄而下。這種不講實際,盲目尊崇和食洋不化的積弊,勢必對當前我們正在貫徹實施的外語教學新大綱 和新教材產生如下消極影響:1、對新大綱、新教材的貫徹實施往往帶有盲目性和片面性,易走極端,喜歡唯 新是舉,以新貶舊,對以往的教學工作持否定態(tài)度;2、不顧客觀實際,盲目尊崇國外習得教學理論,一味追 求教學過程的交際化。強調功能、意念而忽視語法教學;3、在訓練中存在一邊倒、一刀切。重聽說、輕讀寫 ;重模仿類推、輕系統(tǒng)知識傳授。上述這些由傳統(tǒng)觀念而導致的教法上的失誤,必然給我們的外語教學工作造 成損害。
(二)來自交際教學法的困惑
由于我國長期以來,以語法為綱的教學思想在外語教學中占統(tǒng)治地位,繁瑣的語法講解和操練在一定程度 上影響了中學外語教學的質量。新教材打破了以語法為綱的模式,強調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這一轉變符合 我國目前形勢下對外語人才的要求。然而,交際教學法也并非完美無缺,包治百病。這是因為:
。1)它打破了語法教學的系統(tǒng)性,不利于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眾所周知,語法知識是語言交際能力 的一個基本方面,學生只有較為熟練地駕馭一種語言的語法體系,才能真正獲得使用這種語言的交際能力。但 是由于交際教學法的教學內容往往不是語言功能與其語言表達手段的對應物,這就造成功能與功能,單元與單 元之間缺乏語法的系統(tǒng)性與邏輯性。這種雜亂接觸語法的方式會嚴重影響學習的效果,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
(2)交際教學法的本意是彌補結構教學忽視語言運用的不足,然而它所做的往往只限于讓學生孤立地記 住功能、情景和語言表達形式的對應關系,這種教學方法的單一運用難以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因為語言 運用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它需要“一套技巧或創(chuàng)造程序”,而交際教學法所做的只局限于讓學生在課堂上依 靠模仿和機械重復去習得語言,依賴反復刺激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去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因此,無論我們怎樣 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交際環(huán)境,卻由于缺乏真實語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總和實際存在很大的差距?梢姲淹庹Z教學 目標簡單化為教會學生在一個個具體場合下實現一個個具體的交際目的的辦法,并不一定實用。這就象把一大 堆沙子一粒粒地裝進口袋,學生無法通過全面掌握一種語言體系來適應各種無法預料的交際需要,因而遠不能 真正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語言的能力。
。ㄈ﹣碜耘囵B(yǎng)目標上的誤差
外語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為交際而使用外語的能力,這無疑是正確的。新大綱和新教材將其作為外語教學的培 養(yǎng)目標,試圖改變以往不重視交際能力和語言使用能力培養(yǎng)的弊端也是無可非議的。然而問題在于在我們努力 加大語言交際能力培養(yǎng)力度的同時,卻在教學中出現了另外一種不良傾向,即忽視中學外語教學目的多元性的 特征。以聽說來代替讀寫,以能力來取代知識,并把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與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完全割裂開來,這 就造成對新大綱、新教材培養(yǎng)目標上的理解、實施上的偏差。
實際上能力的培養(yǎng)應有不同的層次和不同的要求。就交際能力而言,有書面的也有口頭的,書面語言的交 際能力側重于讀寫方面,口頭表達能力主要表現在聽說方面。聽、說、讀、寫四個方面都是重要的,欠缺哪一 方面都不能算是真正具備了交際能力。除了語言能力外,交際能力還應包括社會文化能力。因為在交際中,我 們不僅要注意其語言、語法、詞匯等要素的理解,還要知道這句話應該在什么場合使用。不了解社會文化背景 ,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終究只具備“純語言能力”而缺乏“交際能力”,這種能力是不足以保證人們在現實情景 中用外語進行有效交際的。另外,不同的學校和地區(qū)培養(yǎng)目標是不同的。例如培養(yǎng)外語專門人才的大專院校和 普通中學就應該有所不同。經濟發(fā)達地區(qū)與經濟不發(fā)達地區(qū)在外語人才的要求上就應有不同的區(qū)別。忽視這種 差異,在外語能力培養(yǎng)目標上采用一刀割的辦法,實際上是行不通的。
普通中學的外語教學目的是為學生學習外語打下一個初步的基礎,因此我們在教學上不能顧此失彼,人為 地將聽說讀寫這四種基本技能的訓練分割開來。否則就有可能從“聾啞外語”這個極端又轉向“文盲外語”的 另一個極端。歷史的教訓是不能不引以為鑒的。普通中學的外語教學既然是打基礎,那么除了讓學生具備一定 的語言知識和交際能力外,還應該是一門文化課,具有教育,認識、審美等多種功能。通過教學,我們不但要 使學生掌握語言本身,還要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語言觀的教育,以及意志品質、心理素質 的培養(yǎng)和智力因素的開發(fā),等等。如果我們在貫徹實施新大綱、新教材時,只注意掌握語言這一單一目的,而 忽視了外語教學的階段性,培養(yǎng)目標的多樣性,忽視了對學生社會文化能力的綜合培養(yǎng),那么我們的外語教學 將是蹩腳的,我們培養(yǎng)的外語人才將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的交際需要。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鑒于上述我們在貫徹使用新大綱、新教材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筆者認為,應當從如下幾個關系中去尋 找對策。
。ㄒ唬┩咨铺幚砗媒虒W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理論來源于實踐而又高于實踐,指導實踐;反過來,實踐又檢 驗理論的正確性,并對理論進一步深化,從而使人們的認識不斷螺旋式地上升。在中學外語教學中,教學法理 論和實踐的關系當然也是這樣。任何理論都有其產生的條件,我們對不少外國的教學理論,固然可借鑒,但必 須從實際出發(fā),重視我國外語教學環(huán)境的制約作用,必須結合中國人學外語的特點,本著洋為中用,古為今用 的原則加以改造和取舍。既不以新貶舊,又不照搬套用,既重學習借鑒,又重靈活創(chuàng)造。只有土洋結合,諸法 上馬,才能真正建立起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學外語教學新體系。機械地照搬,盲目地尊崇外國教育理論,只能損 害我們的外語教學。
。ǘ┩咨铺幚砗酶鹘虒W法流派之間的關系。自1862年京師同文館開設至今,我們外語教學的方法, 歷經一個多世紀的滄桑演變,目前主要有五種流派。各種教學方法,都是順應國際教學法潮流,在特定歷史背 景和社會環(huán)境制約下產生的,都是在不同的語言理論指導下各自進行的教學實踐。無論是40年代興起于美國 的以句型為綱,主張就句型本身進行反復機械訓練的結構法,還是80年代開始在英國占主導地位、注重過程 、強調目的語的“終極目的”交際法,皆各有千秋。從縱向看,他們之間是繼承,發(fā)展和不斷改進的關系。從 橫向看,他們之間又有彼此否定的關系。如直接法是對翻譯法的否定,自覺對比法又是對直接法的否定。但仔 細研究我們可發(fā)現,這些流派一是從語言知識入手,強調理解:一是從語言應用入手,強調表達。它們實際上 只不過是在相互滲透之中有所側重而已。如交際法并不一概排斥語法教學,認知法也不一概排斥語言的實踐訓 練。既然各流派之間不是絕對相互排斥的,我們在教學中就應克服片面性,博取眾家之長為己所用,不能單一 地使用交際法一種教學法,這樣才能拓寬外語教學的路子,使學生在聽、說、讀:寫幾個方面都得到發(fā)展,為 他們今后運用外語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妥善處理好知識與能力的關系。語言知識指語言結構,主要是語法和詞匯。語言運用能力則主要指 聽說讀寫等言語能力。新大綱要求外語教學要從教知識逐漸朝著培養(yǎng)能力的方向轉變,由此而引起國內同行關 于結構與功能之爭也并不奇怪。有些教師認為,新教材打破了傳統(tǒng)教材中以語法為線索的編排體系,而以交際 功能為主線編排語言材料,這就意味著在新教材的應用中就應該“淡化”語法知識的教學。這種理解是不正確 的。因為新教材是在運用操練中歸納式地學習語言知識,并非不要語法,不過是在語法講解中有側重于歸納, 有側重于演繹而已。正確的態(tài)度是既不要談結構而色變,也不要脫離能力的培養(yǎng)而津津樂道于語法知識的講授 。以知識為立足點,進行模擬交際性的操練,聽說先行,全面訓練,而有側重。這樣,我們就能從獨立理解語 言能力的觀點轉變過來,走結構與功能相結合的路子,這是符合世界外語教學法發(fā)展趨勢的。
。ㄋ模┩咨铺幚砗媒膛c學的關系。長期以來,我們在教與學方面,存在著教師塑造學法和學定于教的觀點 。盡管新大綱已明確提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觀點,甚至把五步教學中教師在各步中應發(fā)揮什么角色 的作用都一一標了出來,但從總體看,教師應怎樣指導才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仍然不是太明確的。筆者認為 ,學生主體應存在于整個外語教學活動之中,從制訂教學方案到課堂內外的活動,都應為學生著想,方便學生 學習。掌握外語,就教師而言,從選用教材到運用教學技巧都要從學生的需要與可能出發(fā),應在學生為主體思 想的指導下實現教師的指導。指導的中心內容應是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以及激發(fā)和保持他們的學習動力。新教材 側重在語境交流中學習語言的運用,在課時少,師資力量不足的情況下,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提高師資的業(yè) 務素質尤為重要。這就要求廣大外語教師樹立目標意識,規(guī)范課堂教學管理,結合學生實際妥善處理教材內容 ,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景,努力做到課堂交際化,形成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借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養(yǎng)成 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新大綱提出的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
當然,我們在處理以上關系時應把握好尺度,因為各組關系中的諸多因素都同處于一個矛盾的統(tǒng)一體中, 過份強調某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都將對教學產生不利影響。所以,我們必須堅持用唯物辯證法來研究和指 導外語教學活動,只有這樣才可能在走出誤區(qū)的同時,求得新的發(fā)展。
參考書目:
國家教委: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試用)。
陳遼坤:1991,《交際法與中學英語教學》,《現代外語》 1991.2期。
高圣兵:《交際法施教過程中的若干問題》,《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4年5期。
辛斌:《交際教學法:問題與思考》,《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5年3期。
陳松林:《交際能力與社會文化教學》,《中國中小學英語》 1994.1期。
李庭薌:《英語教學法》 1983.8
趙丕行:《走出外語教學法研究和實踐的誤區(qū)》,《中小學外語教學》 1996.2期。
楊小鵑:《交際法教學不可忽視語法》,《中小學外語教學》 1995.
字庫未存字注釋:
。愧僭秩占恿
新大綱新教材新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