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體詩和古體詩有什么區(qū)別
古體和近體在句法、用韻、平仄上都有區(qū)別:
句法:古體每句字?jǐn)?shù)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雜言(句子參差不齊)都有,每首的句數(shù)也不定,少則兩句,多則幾十、幾百句。近體只有五言、七言兩種,律詩規(guī)定為八句,絕句規(guī)定為四句,多于八句的為排律,也叫長律。
用韻:古體每首可用一個韻,也可以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允許換韻;近體每首只能用一個韻,即使是長達(dá)數(shù)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換韻。古體可以在偶數(shù)句押韻,也可以奇數(shù)句偶數(shù)句都押韻。近體只在偶數(shù)句押韻,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聲收尾則押韻,以仄聲收尾則不押韻。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數(shù)句都不能押韻;古體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近體一般只用平聲韻。
平仄:古、近體最大的區(qū)別,是古體不講平仄,而近體講究平仄。唐以后,古體也有講究平仄,不過未成規(guī)律,可以不管。
古體詩基本上無格律,所以以下只講近體詩。
近體詩是在齊梁時代開始萌芽,而到初唐時期正式形成的一種格律詩。它的特點是:
。1)字?jǐn)?shù)固定。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律詩每首八句,絕句每首四句,句數(shù)都是限定的。也有“三韻律詩”,但很少見。也有所謂“排律”,句數(shù)可超過八句,最多可多至一百五六十韻(三百多句),但是句數(shù)都是偶數(shù)的。近體詩每句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六言的很少見。所以,字?jǐn)?shù)固定可以說是近體詩的一個共同特點。
(2)用韻嚴(yán)格。這指的是:一首詩必須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一首詩必須用同一韻的字,不許出韻;一般只用平聲韻。
(3)講究平仄。
(4)講究對仗。
第(3)(4)兩點是近體詩的本質(zhì)特點。
古體詩是相對于近體詩而言的。作為一種體裁,古體詩的特點是不大講究格律。凡是詩歌,多多少少總是要講究一些格律的,比如押韻,這就是一種格律;字句比較整齊(四言、五言或七言),這也是一種格律。這些因素,古體詩都是具備的,所以不能說古體詩完全不講格律。但古體詩格律的要求不像近體詩那么嚴(yán),即前面所說的近體詩在字?jǐn)?shù)、押韻、平仄、對仗四方面的要求,古體詩都沒有。也就是說,古體詩不同于近體詩的地方在于:
。1)字?jǐn)?shù)句數(shù)不限,可以是四、五、七言,也可以是雜言;最少可以是兩句,如傅玄《雜言》;最多可以達(dá)三百多句,如《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共357句。
。2)押韻不嚴(yán)格,可以換韻,可以通押,可以用平聲韻,也可以用仄聲韻。
(3)不講平仄。
(4)不講對仗。
古體詩也叫古詩。作為一種體裁來說,在近體詩產(chǎn)生以前的詩歌,包括《詩經(jīng)》《楚辭》、漢樂府、漢魏六朝五、七言詩,都可以稱為古體詩或古詩。在唐代近體詩產(chǎn)生以后,唐代的詩人除了寫近體詩外,還繼續(xù)寫這種不大講究格律的詩,包括四言、五言、七言、樂府等,也都可以稱為古體詩。但是在習(xí)慣上,往往把“樂府”另立一類,而把其余的稱為古詩,特別是把五言的和七言的稱為古詩,這是狹義的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