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釋疑:滄海一粟
準(zhǔn)確把握成語的本義是靈活運用成語的前提之一。許多成語沿用至今,由于在表達時多用其比喻義,人們對其本義反倒容易忽視。
成語“滄海一粟”常用來比喻某人或某物極其渺小,這一點眾所周知,然而對它的本義,許多人似乎并沒有真正理解,一些權(quán)威辭書也存在疏失。例如《漢語大詞典》釋為“大海中的一顆谷子”;《現(xiàn)代漢語詞典》《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都釋為“大海里的一顆谷!。大多數(shù)人對這樣的解釋深信不疑,但筆者認為這樣的解釋看似準(zhǔn)確通順,其實有悖常理,難以讓人信服。誠然“粟”字通常用來指“谷子”等物,但這樣的意義置于“滄海一粟”中能說得通嗎?“一顆谷!陛^之“滄海”而言,的確顯得渺小、微不足道,但大海里怎么會有谷粒呢?況且存在于大海中渺小的東西多的是,古人為何要拿“谷子”這樣與大海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東西來加以比較呢?
我們不妨再來看看其他一些辭書的解釋:劉潔修編著《漢語成語考釋詞典》(商務(wù)印書館1989年版)釋為“大海里的一粒谷子”,《中國成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版)釋為“大海中的一粒小米”,《漢語成語大詞典》(中華書局XX年版)釋為“大海里的一顆小米”,《新華漢語詞典》(商務(wù)印書館XX年版)釋為“無邊無際的大海中的一粒谷!薄
不難看出,以上辭書也都是將“粟”理解為其常義,同樣不能令人信服。看來對這一耳熟能詳?shù)某烧Z還有必要進一步認識。
既然問題源于“粟”字的釋義,因此想真正理解其中“粟”字的含義,就必須查考這一成語的出處!皽婧R凰凇痹醋蕴K軾《赤壁賦》,原句是這樣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边@兩句雖為“客”語,實際上卻反映著作者的思想。“寄蜉蝣于天地”是說人生就像生命短促的蜉蝣寄寓于歲月長久的天地間,“渺滄海之一粟”是說我們渺小得如同大海中的一“粟”。
近代學(xué)者徐昂《文談》對蘇軾此語頗有懷疑:“‘一粟’與‘滄!紊?‘渺太倉之一粟’或‘渺滄海一勺’皆可,是或坡公隨筆而未之審,或傳寫有舛耳!钡拦P者之見,此疑顯然也是拘于“粟”之常義所致,因為以蘇軾之學(xué)識,恐怕不會犯這種常識性的錯誤,反倒是徐氏這種探求文義不通而強改文字的做法讓人生疑。
既然“粟”指的是大海中細小之物,那么它應(yīng)是大海中固有的,比如沙石等物,所以從常理來考慮,此“粟”當(dāng)非通常意義上的“粟”,即不應(yīng)是“谷子”“米!钡任铩
再查閱辭書,可以發(fā)現(xiàn)“粟”字條的一些相關(guān)義項對我們有些啟發(fā)。例如《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XX年版)“粟”條③列有“如粟的顆狀物”;《漢語大字典》“粟”條③也列有“顆粒如粟狀的東西”義;中國臺灣中文大辭典編委會編纂的《中文大辭典》“粟”條⑤亦言“凡細顆粒之屬或曰粟”。這表明“粟”并非僅限于指谷粒等物,還可以指其他的顆粒狀物!掇o源》釋“滄海一粟”為“大海中一粒粟”,《辭!芬册屩疄椤按蠛V械囊涣K凇,二注雖然都沒有明確其中“粟”之所指,不過《辭源》“粟”條列有“顆粒如粟之物”,《辭海》“粟”條也列有“泛指粟狀物”,且二者都舉蘇軾此賦為例!吨腥A大字典》(中華書局1978年版)的釋義更為直接具體,其“粟”條⑧:“沙謂之粟!蓖趿ο壬染帯豆艥h語常用字字典》(商務(wù)印書館XX年第4版)“粟”條②也列有“沙粒等細小之物”義;宗福邦主編《故訓(xùn)匯纂》(商務(wù)印書館XX年版)“粟”條第31個義項為:“沙、粟聲之轉(zhuǎn),古亦通用。”這些辭書的釋義清楚地表明“粟”字具有“沙!绷x。
“粟”之“沙!绷x在上古文獻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例如《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焙萝残小渡胶=(jīng)箋疏》引郭璞注云:“細丹沙如粟也!薄犊滴踝值•米部》亦云:“沙謂之粟!惫P者特意對《山海經(jīng)》進行了窮盡性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其中還有九處“粟”字用作此義,例如卷二《西山經(jīng)》:“皇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薄颁鲅桑狭髯⒂诤谒,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黃!鼻宕桶铑~《夜譚隨錄•宋秀才》:“宋陰念一身蜩寄世間,真如恒河一沙,滄海一粟!逼渲小吧场薄八凇睂ξ耐x,“粟”之“沙!绷x尤為顯豁。
既有辭書中義項為依據(jù),又有文獻中實例相印證,“粟”有“沙!绷x當(dāng)毋庸置疑。此義的“粟”置于“滄海一粟”中顯得既合理又貼切。
基于以上所述,建議各有關(guān)語文辭書在相應(yīng)的“粟”條中補列“沙!币涣x,同時將“滄海一粟”條的本義修訂為“大海里的一顆沙!薄